大象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梁新慧通讯员郑广伟
做事果断干脆、爽快利落,说话绝不拖泥带水,个头不高但精气神儿十足,双眼闪烁着智者的光芒。这是作家程韬光留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和他打交道者,均言:程韬光若认你,即便遇到再大的险和难,他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古道热肠之风、侠义豪迈之气、纯真质朴之德,颇具魏晋遗风,楚汉气质。
当然,大多数人认识程韬光,还是从他的长篇小说《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碧霄一鹤——刘禹锡》等皇皇大作开始。
十余年来,他行走江湖抬眼看世界,竹杖芒鞋轻胜马;低头便扎进浩如烟海的古籍里,与圣人先贤共舞之。可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程韬光陶醉其中,但又总能给人惊喜。这不,最新长篇小说《医圣张仲景》于日前推出,在疫情肆虐的岁月,意义非比寻常。
接受大象新闻记者专访时,程韬光笑语:自己还是要“韬光养晦,学会出走,做一道光”,否则,如何做圣人身边的小书童呢!
“张圣人”
程韬光的最新长篇历史小说,名为《医圣张仲景》。
这是一部以东汉末年动荡时局为背景,以张仲景医治伤寒瘟疫、寻找治病和救世良方为情节线索的历史小说。
著名文艺评论家耿占春看了这部作品后感慨,与程韬光的其他作品相比,《医圣张仲景》再一次体现了他利用“批评意识”、“移情”或“共情”能力进入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使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话语的层面上得以复活;再一次凸显了他对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化”叙事的魅力。
程韬光创作《医圣张仲景》,与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有关。
“前岁冬月,我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离开工作和生活三十年的郑州,引进回武汉母校任教。尚未安顿停当,便遭遇千年不遇的新冠病毒暴发,美丽的江城顿时停摆。受疫情影响,我和全国人民一样,短暂地蜗居在郑州家中,停下昔日繁忙的脚步和思想,略带忧伤地回忆过去和展望春天。网络上到处都是关于疫情的消息,似乎在不断催促我去了解疫情,去想办法对付伴随人类从过去到未来的病症。此时,我萌发了创作《医圣张仲景》的念头。”程韬光在创作谈中如是坦露心迹。
年生于南阳邓州的程韬光,打小就遇到了一件让他好奇的事儿:每当乡民们遇到疾病和小灾小难时,口里总念着“张圣人”。
随着年龄增长,程韬光终于知道,原来人们口中的“张圣人”就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更令他吃惊的是,张仲景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的邻村张庄。
“我为和圣人曾穿越时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想做点什么,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掠人类时,在我们呼唤医圣、需要医圣时。”程韬光说,《医圣张仲景》就这样诞生了。
“登山者”
在《医圣张仲景》之前,程韬光早就出名了。让他名气不小的,是他的大唐诗人四部曲《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碧霄一鹤——刘禹锡》。
瞥一眼书名,大家就知道,他写的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
程韬光曾说,提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这四位诗人,他眼前立刻出现了四座大山:峨眉山、泰山、太白山、望夫山。
李白是盛唐文化、长江文化的代表,特点是具有峨眉山的清绮、飘逸,诗作豪迈,意象瑰丽;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是黄河文化的代表,特点是具有泰山的贞刚、博大厚重,诗作阴郁顿挫,地负海涵;白居易,处于唐朝衰败时期,无可奈何花落去,像太白山居于现实与佛理之间,诗歌朴素、明理;刘禹锡则一次次被贬流放,醉酒当歌,块垒千重,著《陋室铭》以明志。
立志为“高山”作传,是一个苦活。
“这不仅在文学意义上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在传承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大的贡献。”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说,唐朝近年历史,文史资料浩如翰海,这就像沙里淘金一般,程韬光每日钻在古纸堆里,追寻先人们跋涉的脚印,聆听古代圣贤的心声。书写四位诗人的文学传记,实在是得有登山者的豪迈,得有“板凳敢坐十年冷”的勇气才行。这么一个瘦削的程韬光,连翻四座大山,应该说,韬光当是醉在文学里了,这是一个精神苦旅者的献身行为。
为此,李佩甫曾撰文《“登山者”程韬光》。从此,他与文学圈里儿人一谋面,大家都称他为“登山者”。
顿悟
“登山者”程韬光,早在幼时就埋下了“登山”的种子。
“我们弟兄六个,家里过去是大户,是程颐的后代。我奶奶识字,她的哥哥们都是秀才举人。不过,奶奶20多岁守寡,到了我父亲这一代,沧海桑田,人事已非,已彻底成了农民。”
儿时的一天,程韬光在寄养的亲戚家无意间读到李白的《静夜思》,他忽然觉得,这个名叫李白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一了解,哦,是个大诗人。一首诗,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身为农民,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们知道读书好,全力支持孩子们读书。当然,在今天的程韬光看来,家乡邓州是个文化底蕴深厚之地,曾孕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
远的不说,仅在近现代就人才辈出,如著名作家姚雪垠、周大新,教育家韩作黎、语言学家丁声树、诗人张鲜明……
邓州这个地方,对读书人、郎中都格外高看一眼,都称他们为“仙儿”!
程韬光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比“仙”高。“仙”是个体,完成个体的使命,而“圣”则代表了集体,为了集体的使命。“圣”大都是历经苦难、磨难的人,为了群体痴心不改的人,他们的精神最终成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启蒙之光。
儒家讲群体,道家讲个人,佛教讲轮回,圣人往往兼具这三种文化意识。这三种教义,让您不会走向极端,不会走向绝望。
读书读的多了,程韬光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心事,不愿意说给他人听,自己便偷偷写下来。
读的越多,启发越多。潜移默化中,程韬光发现,当下人类的所有悲伤、情感,和古人都是相通的。
忽然间,他貌似顿悟了。
每个人都了不起,都是独一无二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