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小编,爆料浦江身边事,投文字、图文、视频给我们,送电影票。(详见菜单)
俗话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在过去的浦江,谁要是有一门手艺,连家里人也跟着享福。木匠因为技艺比较复杂,在诸行业中比较难学,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又是石匠和泥水匠的祖师爷,所以在民间被称为五大匠之首。
在以前的农村里,木匠是比较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职业,因为他们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到家庭生活中的桌椅板凳,大到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与木匠的劳作密不可分。
在浦江,从水门口到太白路这段路上就坐落着十几家木匠店。他们中有夫妻共同经营的,也有父子档、兄弟档,当然更多的还是个人档……
夫妻档
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位正在做工的大婶,在我印象中做木工的一般都是男性,所以当看到一个女师傅在敲敲打打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位大婶正在做一张木床,只见她娴熟地打磨木头,将各部件拼装起来。她说她两天就能做出一张床来。
当问及她是向谁学的手艺时,一位大伯从隔壁走了过来。大婶便朝他努了努嘴。原来这两个门面是一家的,我说:“你们是夫妻吗?”果然,大婶笑着点了点头。
大伯说他做木工已经长达45年了,从18岁开始就跟着师傅做木工学徒,是个老手艺人了。在聊天中还得知他们的孩子是一个上班族,并没有继承木工手艺。店里现在主要做一些木床、柜子、木凳等家具。
父子档
隔壁这家木工店,则是一对父子。
父亲正在测量木头,儿子则在打磨水晶模子。问到做木工多久了时,这位父亲略显骄傲地说:“那可有40多年了呢!”他指指一旁的儿子:“他都做了23年了!”
将视线转移到这位“年轻人”身上,还真看不出这位面相年轻的大哥居然将近40岁了。他说自己17岁就跟着父亲学木工手艺......
现在肯学木工的青年人不多,问他学这门手艺的原因。他不好意思地说:“学习不好呗,只能做这个。”
这家店主要做一些客人定制的东西,平时较忙,所以不上门定做。
兄弟档
再往前走,看到两位木工正在卖力干活。上前一问才知这是两兄弟,哥哥做木匠已经40年了,从18岁开始学。两兄弟是跟着同一个师傅学的。
两人在谈起做学徒的时候,辛酸回忆涌上心头。说从掌握取材、锯切、斧劈、凿孔、刨光、铲削等基本功,到学习划墨、取线、制榫、制铆、拼构、斧正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活儿,都是汗泪堆起来的。要想学会这门手艺,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弟弟回忆道:“当时刨木头刨得手上都是泡,吃饭时连筷子都抓不住。”
那个时候他们学木匠,掌握一门手艺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情。然而现在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手艺人越来越赚不到钱了。愿意学木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学了木工的也都转行去搞装修了。
店里主要做木床等,费用是人工费元左右加材料费。
个人档
相比之前两两搭档、忙活着的三家,这家店则略显冷清。店里只有大哥一人,也没有在干活。
他说他是横溪人,19岁开始跟着横溪师傅学手艺,做木工30多年,来浦江开店十几年了。问及生意如何,大哥感慨在5、6年前店里的生意挺好的,然而现在是越来越做不下去了。店面房租一交,就没多少利润了。
大哥独自一人在浦江做木工,孩子没有学木工,在横溪工作。言辞中透露出他对自己的老手艺即将没人承接的担忧。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匠们也用上了电刨子和电锯子。然而木业生产越工业化越电器化,木匠的手工活就越显得没有出路。木制产品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个体木工的生产模式。
传统手工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加上现在的后生们觉得手艺活苦累且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不愿学习技艺。现在,木匠活儿离人们越来越远,有的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代家装行业和家具制造业风生水起,然而浦江传统木匠手艺却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以及日益式微乃至消失灭亡的困境。
对于这一门老手艺,不论是手艺人还是旁观者都有种难以言说的尴尬境遇......
(ss0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