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华过年那些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过年那些事

作者:冯华

过年那些事

家乡是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发祥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家乡地处八百里秦川,地肥水美,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家乡传承下很多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特别是过年时更是讲究多,规程多,礼节多。

辣子情

老家人把“辣椒”叫“辣子”,把“辣椒面”叫“辣面”。八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屋檐下会挂满一长串一长串红辣椒,给农舍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头泼辣子”肉厚色红角长,是制作辣面的不二选择。

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张罗着碾辣子。那时要去大队碾,需要老早去说一声,现在叫“预约”。定好时间就要准备“炕辣子”。母亲把辣椒串从墙上取下来,专挑又红又干条长的辣椒,去掉头上的根茎,摘掉绿色拖帽,剪成两厘米长的环形倒进簸箕前后左右摇动,就把红红的辣椒和金*色的辣籽分离开来。

最重要的工序是炕辣子。就是现在说的烘焙辣椒。过去没烤箱都是纯手工的。火侯是炕辣子的第一道关口。母亲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上手,亲力亲为。用麦草做柴火,其他的燃料火太硬,会炕焦辣子。等锅烧热,倒上自家榨的菜籽油,热锅凉油倒进干辣椒,不能等油热,那样会烧焦一部分辣椒。母亲一会儿站起来,用筷子搅拌一下辣椒,一会儿坐下,用烧火棍拨一下火塘,确保每一个辣椒炕到一捏就碎的程度,用筷子搅动起来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就算炕好了。这时满屋满院溢出香气,也传出母亲的咳嗽声。再用中火炕辣籽。

将炕好的辣椒和辣籽端到大队院子,这里是孩子的乐园,大人忙着碾辣椒面,孩子们就在旁边踢瓦,打沙包,抓“羊儿”,踢毽子。大队院子有一个大碾巢。母亲或用脚蹬,或换用手推,都是轻车熟路。我们小孩子撅起屁股用手还能推动一下,要是坐在凳子上用脚蹬就不行了。中间的大铁砣子要么不动,要么倒向一边,还把辣椒撒出去,这时大人总让我们一边玩去,别添乱,我们也就心安理得地疯玩。

母亲一丝不苟,碾完辣椒面还有辣籽。辣籽过年时不用,平时用来卷馍和拌凉菜吃。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用罗布过滤辣椒面。罗上面的粗辣椒面用来平时吃,下面的细辣椒面用来腩哨子和正月待客。母亲说:“细辣子做的面汪,岐山臊子面的精华在于醋和辣子”。

印花的年馍

我们姐弟最喜欢干的事就是沿馍,都不愿意拉风箱。母亲就按年安排,今年老大,明年老二......为什么小时候总喜欢沿馍呢?因为用面可以玩儿。现在看见小朋友拿着橡皮泥就想起小时候的沿磨,“沿磨”是干什么呢?这是老家人的叫法,是跟别处不一样的地方。发面、揉面,排气、搓长条程序都一样,只是老家人要求的这个长条特别细,所以很费力气,需要两人,这时候二姐就成了母亲的好帮手。大姐接力切剂子。这是个细致活,要切的像鹌鹑蛋那样小。大姐右手滚动长条,左手用刀切。母亲直夸大姐切得匀称。“沿馍”开始了。每只手掌下面放四个剂子,两只手就是八个。五个人一次就可以沿馍四十个。左右手开工反方向运动,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让剂子试着滚到四个手指的地方,不能放到掌心和大拇指,那样摩擦力不够,就容易打滑,滚不起来。手不停地划圈,要保证八个剂子全动起来,沿馍才算成功。如果滚不起来,先开始放一两个练练就可以了。感觉剂子上面的棱角已经延平,就可以抬手看看,确保四棱上线的剂子变成了鹌鹑蛋,再次启动双手,让鹌鹑蛋咕噜咕噜滚到案板的最里面,腾出地方继续第二轮沿馍。等案板上滚满了鹌鹑蛋,就可以上笼蒸了。

不到半小时,直径40cm的四件蒸笼出锅,倒进直径一米五的笸篮,连底都没遮住。因为蒸熟的每个膜大小如鸡蛋,根本快不了。老家人对年馍要求很多,一是要白:面多搭几次,老家人叫“收面”;二要俊样:不能大,老家人说猛兽,要小巧玲珑;三要皮薄:要揉到搓到。四要甜香:吃到嘴里有小麦的甜味,越嚼越香,吃了一个想吃两个,吃了两个还想吃三个……

母亲断定第一锅馍成功了。让弟弟去折五根一模一样、细细的扫帚棍,清洗干净,用细线捆在一起。母亲和红膏子(一种染料)。再过二十几分钟,揭开第二锅,趁着热气腾腾,母亲用棍子蘸上红膏子在白嘟嘟的小馒头中央,印上了一朵红艳艳的梅花,甚是可爱。母亲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小心地种着花。梅花全开了,馒头对着我们笑。我们姐弟几个也跃跃欲试,母亲让我们用筷子蘸上红膏子,在馍的中央轻轻一按,馍立马漂亮了,像极了满月孩子的脸蛋。难怪幼儿园的小朋友,每次照相,总喜欢用妈妈的口红在额头摁个红点,还一个劲地问漂亮吗?每每这时叫人想起印花年馍的张张笑脸。

蒸馍是个细致活,印象中总会很晚才收工。经常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干着活,为什么要蒸这么多年馍呢?因为老家人有个规程就是回年馍,叫“回盘”。正月待完客,客人走时,给每家口袋要装回六个馍。虽然只有六个小小的年馍,却包含着丰富的寓意:正月不空口袋,是回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以粗粮为主,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白白的麦面馍,所以回馍就是那个年代的上等礼。为什么是“六个“,不是其他数字呢?老家人很早就尊崇“六”这个数字,首先“六”是一个偶数,预示“好事成双”、“双喜临门”;还有“六”代表吉祥顺利、安康幸福,是个大顺之数。老家人送回的,不仅是好吃又好看的年馍,更是美好的

作者简介:冯华,岐山人,从教多年,热爱本职工作,市级教学能手,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热衷读书,热爱生活,爱好写作。坚持以笔耕耘亲情、友情、身边小事,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作者往期作品:

我的父亲是*人

久违的一声“老师好”

住校

走过秋天

观翠矶山云海

秦岭夏都——太白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图片除作者照片外,其他均来自网络。

主办单位:太白县作家协会

本期责任编辑:徐斌惠

欢迎您踊跃投稿!(有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