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这篇文章来自于“知乎”问答。作为一个温岭人,我应邀回答了一些关于温岭的冷知识。
1、石夫人边上的吊船洞
温岭有石夫人边上有个吊船洞,这个洞现在还清晰可见的(见下图箭头处)。《嘉庆太平县志》就有记载:“旁峭壁,有洞圆透筛大,照见隔山,当是神剜*凿,土人云昔海船系缆处。”
在距今一千五到两千年前,我们现在温岭的东部地区,海水应该还未完全退去,还是汪洋一片,露出海面的,只是一些海中小山,小屿,比如石塘山、松门山......长屿、牧屿、瓦屿......
而我们现在的温岭市区,在当时也可能是一个浅浅的海湾。
石夫人上吊船洞的位置
2、温岭这个地名的来历
温岭在民国之前称太平县。真正改称温岭是在民国三年(),因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的太平县同名,故取县西”温峤岭“之别称“温岭”为县名,称温岭县。
“温峤岭”在地方志中被称为“临海之峤”,是古代永嘉郡与临海郡(及后来的温州府和台州府)的地理分界线。宋代时温峤岭下有“峤岭镇”,商贾交会,人烟密集,是一个繁华的市镇。
那温峤岭为什么被称为温岭呢?有一说法,说此岭就是到了严寒的冬天,也是温暖如春。
3、温岭大溪有个两千多年前的古城
史书上记载,温岭大溪有个古城。《读史方舆纪要》:“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此。”是讲有越王的子孙渡海到此,然后在此筑城居住。这城是不是就是汉朝初年的东瓯国的王城呢?
温州、台州的一批地方文史专家都在罗列各自的证据。台州人说东瓯国的王城在大溪,温州人说在温州,持续争论中......
但也有另外的说法,说这个古城是“徐偃王城”。
这个说法来自宋代《赤城志》的记载:“古城,在*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
徐偃王,是西周时淮河流域东夷诸国的盟主(约三千多年前),以仁义闻名四方。后来,分别被楚国和周穆王击败。徐偃王失败后,据说带领部分徐国百姓,经海路抵达浙江沿海岛屿,在我们这里登陆,筑城。
4、温岭博物馆中那只“蟠龙青铜盘”的来历
温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商代晚期青铜蟠龙大盘。
铜盘出土时,并没有其它遗物共同出土。那就是说,它就是一个孤立的文物出土,并不是出自墓葬或宫城遗址。
这个蟠龙的青铜大盘,是商代晚期的,属祭祀用器(祭祀之前用来盛水洗手用的),那它只能是出自中原的华夏文明圈,跟这里的土著——古越民族,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因为三千多年前的古越人根本没有这么高的青铜冶炼水平。
那这只蟠龙铜盘是被谁带到这个远离中原的偏远海滨之地的?
我列出了下面三种可能性:
A、它原是徐国的“国器”,被徐偃王的后人从江淮地区带到了这里。(西周中后期,徐偃王兵败失国,部分徐国人经海路南下,到达浙江沿海一带)
B、它可能是历代越王收集的,众多来自中原地区的宝物之一。公元前年,楚国灭越,越国王室子孙逃至台州,此器物由他们带入。
C、出自于历史上某一个人的路边藏宝行为。比如这个铜盘本是他家的传家宝,因战乱,逃难什么的,匆忙埋下,然后出了某种意外情况......而这个铜盘就一直埋在这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本地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
5、书圣王羲之是最早来到温岭的历史名人
公元年,也就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称病弃官,寄情于山水,游会稽、临海、永嘉、东阳四郡。当王羲之乘船沿海路到达永宁县界时,他在《游四郡记》里写下了:“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西岸及屿上皆生松,故名松门。”
这是他从海上泛舟而来,到达温岭的松门。那时松门与陆地不相连,还是孤悬于海的岛屿。
据载,王羲之还登临了大溪的方山。他在《游四郡记》还记下了:“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越王失国,尝保此山。”
6、“松门寨御前会议”是有史以来在温岭境内召开过的规格最高的会议
公元年,金国的铁骑席卷中原,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的追杀,从宁波入海,漂泊于温州与台州之间的海面。
这一年农历的四月,宋高宗的船队登陆松门港,在松门寨暂时作一个休整。松门寨,当时为台州六砦之一。
在松门寨避风时候,皇帝召集群臣在这个小小的兵寨里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这次会议是因枢密使张浚提出“西迁川陕”的建议而起(就是把南宋朝廷迁往四川),因为当时金*对江南的*事压力非常大。会中皇帝赵构、宰相吕颐浩、参知*事王綯、右相范宗尹,发生了激烈的辩论。结果因群臣的反对,皇帝打消这个西迁的念头。
三天之后,海上风浪平息了。皇帝在松门山下的圆岩潜济潭祭祀龙王后,御舟离松门港,移驾定海(舟山)。
松门寨的这次御前会议,是一个容易被历史学家们忽视的细节,它对历史进程影响至深。如果赵宋朝廷就此西迁川陕,那历史可能是另一副模样。那个物质富庶、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诗词等艺术文化昌盛、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南宋就不会存在。
7、温岭历史上唯一拿得出手的历史文化名人,可能就是戴复古了
金庸《射雕英雄传》开卷第一页就引用了戴复古的诗: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这是《射雕英雄传》第一页“风雪惊变”里说书人张十五的唱词,出自是戴复古的《淮村兵后》。
小城寡民,文艺不兴。温岭历史上唯一拿得出手的文人,可能就是戴复古了。
戴复古(-约年),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现属温岭新河镇),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
8、松门建城比温岭立县还早
松门卫城修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距今已有年。
温岭是明成化五年()立县,称太平县,县衙设在太平乡泉溪。所以松门建城比太平立县整整早了82年。
当时的松门卫城,城周长九里三步,高一丈八尺,阔二丈二尺。而刚刚立县的太平县,它的县城是没有修筑城墙的,它的安全就靠沿海的卫所、卫城保障。
太平县的城墙最终修成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那时倭寇已起。
松门老城的城门洞
9、明成化五年()太平立县,为什么太平县会从*岩分出来?
因为*岩县太大,地方官在治理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明成化五年之前,*岩地域东西里,南北里,面积为台州五县之首。濒海之民,僻居山海,从来不服徭役,甚至还有啸聚劫掠之徒。而当地的民风又是”民性凶犷,尚告讦,俗小忿,动以兵斗“。
所以当时的台州知府阮勤认为,*岩地域大,远而难治,在行*管理上诸多不便,特别是”以太平、繁昌等乡离*城远八九十里,界连温属,征徭呼召,鞭长莫及“,于是上奏朝廷,划出*岩南部繁昌、太平、方岩3乡,共户,人,设置太平县。
今年年,是太平立县周年。
10、太平立县时,县城是如何选址的?
初议县立于半岭,距今治东南二十里地平旷处。继之又议在温岭,嫌水轻,兼迩海。故立百千山下。林氏老人私叹曰:“泉溪立县,吾族子孙科第无望矣。”盖逆料后日筑城,其先坟墓来脉所在必有挖伤也。《嘉庆太平县志》
明代人最初是想把县衙放在现在的石桥头附近,后来又讨论放在温峤,但又嫌温峤”水轻“(因为近海,当地水的盐份高,比重少),于是就决定把治所设太平乡泉溪,也就是百千山(县后山)的山下。
其实,县城选址还是放在泉溪这个位置最合适,它几乎就位于县境的中心,周边各乡到县城的距离也都差不多。因为当初从*岩分出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管理方便。
当街井、旧县衙墙址
11、温岭见于正史,也就是“二十五史”记载的人物一共有七个人
其中王居安在《宋史》中单独列传,*孔昭、曾铣在《明史》中单独列传。
①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岩上珙(今属温岭市)人,乾道二年()进士。
他是宋代的法医学专家,在任提点江西刑狱时,著有《检验尸格》。规定检验官验尸,应于伤损处当众唱伤痕,众无异词后,再记录在案,作判案凭据。这个验尸规则后经朝廷颁行,历代通行。
徐似道还是一位诗人,有四首词入选《全宋词》,戴复古也曾师从徐似道学诗。
②王居安,南宋淳熙十四年()进士,甲科第三名(探花)。后官至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卒赠少保。
王居安被《宋史》单独列传。他仕途的几起几落,都源于他的直言敢谏,尽言不讳。《宋史》里称赞他是“宅心公明,待物不贰”。
王居安有两首词入选《全宋词》,著有《方岩集》。
③王叔英(?-年),字原采,号静学。浙江*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
王叔英有一个著名的至交好友叫方孝孺,就是那位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夷族的方孝孺。
王叔英在洪武年间被举荐为官。建文朝时,召为翰林院修撰。当朱棣大*逼近南京时,王叔英奉建文帝诏令去招募兵士。然而,不久南京城就被朱棣攻破。当王叔英得到南京城破的消息时,正在广德招兵,为表对建文帝的忠心,他沐浴更衣,写绝命词,从容自尽。
王叔英和方孝孺一样,也是一个为了信仰殉道的人。后来他的妻子自尽于狱中,两个女儿也投井自杀。
④林鹗(3-)字一鹗,浙江太平人,景泰二年进士。曾担任过御史,镇江知府,苏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左右布*使,成化年间官至刑部右侍郎。
⑤*孔昭(8-)*岩洞*(岙环镇照谷村)人,天顺四年进士。在《明史》中被单独列传,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代理尚书。
*孔昭有个孙子叫*绾(*岩人),很有名,因帮助嘉靖皇帝“议大礼”有功而官至礼部尚书。*绾是王阳明的好友和入室弟子之一。阳明先生死后,*绾收留阳明先生的遗孤王正亿,把他抚养成人后,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⑥曾铣(~),字子重,号石塘,祖籍松门甘岙。在《明史》中有单独列传。
曾铣仕途的起点是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御史,继为山东巡抚,后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榆林的定边、安边、靖边"三边"事务。守疆戎边,节节胜利之际,却遭奸臣严嵩陷害,含冤而死。后人将这个冤案编成戏曲《盘夫索夫》,成为名剧。
⑦张元勋(—),字世臣,号东瀛,太平县新河人。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在《明史》中有传。
史书评价:“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12、历朝历代,官当得最大的太平县人是谁?
我这里指的是生前的最高官秩,死后追赠的不算。还有,武职不算,因为明清两朝(包括宋朝)重文轻武,以文制武,那个时候武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太平县境内,在历史上出过两个“正二品”官员。宋代有一个,明代有一个。
宋代:
王居安(约~),字简卿、资道。南宋淳熙年间进士,原籍*岩方岩(今温岭大溪镇)。
生前最高官秩:工部侍郎(正二品)。侍郎,六部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宋代侍郎的品级是正二品,明、清两代侍郎是正三品。
王居安还有个头衔——龙图阁直学士。宋代的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属一种虚衔,荣誉称号,像包拯、范仲淹、苏轼等人也是龙图阁直学士。
明代:
赵大佑(-),字世胤,号方崖,太平人(今温岭),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正二品。
其实朝廷给赵大佑的最后一个任命是南京兵部尚书,但为了奉养双亲,他没去赴任。
南京的六部在明代是安置闲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员的地方,多无职权,但也有几个职位是例外。比如南京兵部尚书,权力就很大,南京兵部尚书主管南京一带防务,有兵权。
嘉靖年间,太平县城内的阜民桥南边建成“尚书坊”,这也是当地官民为赵大佑升任南京兵部尚书而立。
另外,在明代太平县还出过四个正三品大员。
谢铎,字鸣治,号方石。桃溪人(今温岭市大溪镇)。官至国子监祭酒,同时兼礼部右侍郎,正三品。
谢铎曾任国子监祭酒,所以现在的人都称他为“谢祭酒”。“国子监”是古代全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相当于这所学校的校长,为从四品。明代“国子监祭酒”挂“礼部侍郎”头衔的,谢铎是第一个人。这也是朝廷对他这个老臣的礼遇。
曾铣,字子重,号石塘。祖籍松门甘岙。官至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务,正三品。
嘉靖二十五年,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务,并提出著名的“收复河套”主张。后因卷入*治斗争入狱,被奸臣严嵩所害。
林鹗,太平人,明成化年间官至刑部右侍郎,为正三品。
*孔昭,*岩洞*人(岙环镇照谷村),最后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正三品。
13、在宋代,大溪曾出过一个探花
那个探花就是大溪人王居安。他宋淳熙十四年()中进士,并在殿试中排名第三,于是被皇帝点了探花。
14、为什么太平县在明代出过34位进士,到清代只出了区区4位进士?
清朝时,太平县的科举成绩,无论是甲科(就是中进士),乡科(就是中举人),相比于明朝,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我们可以看下面那张图表:
《太平县明清两代科举上榜人数对比》
根据《嘉靖太平县志》、《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续志》整理
太平县的世家大族,大多源于科举之暴发。明成化年间(太平立县前后)的望族当推林、戴、谢、*等姓;因为家族中的子弟亦陆续登第,门庭一时贵盛。
这些家族,考其渊源,大多是宋室南渡或元末避乱等原因迁徙到*岩南部,经过了元初和明初的社会动荡,这些家族恢复和壮大了自己的家族规模。伴随着明代中期,乡试举人定额的大幅上升和荐举、征辟制度的淡出,使得那些以科举著称的望族在太平县涌现。
明末清初,台州官民拥立明宗室鲁王监国抗清,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抗清义*。当时台州受南明抵抗势力的影响,所遗留下来的社会氛围总体上是与清廷相抵触的。因此,本县的士人对新朝普遍采取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翻开《嘉庆太平县志》我们可以发现,清初接受朝廷“征僻”的太平籍士人(征辟,就是就是征召有名望的地方人士出来做官)仅仅只有一位叫顾南金的,更多的前朝士人则选择了退隐乡里。
顺治年间,郑成功的抗清义*,多次登陆县境,并与清*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
康熙十三年(),福建的耿精忠发动叛乱,派他的部将曾养性率*自温州北上,攻陷太平县城,与清*在县境内相互攻杀,持续时间将近一年。
关于清初这一段战乱,《嘉庆太平县志》有过记载:“数十年来,太境两遭巨寇,虽旋失旋复,故家巨族咸被破坏,文献凋零,率由乎此。”志书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县境之内那几场残酷战争对地方文化的破坏。
其实,对太平县文教事业打击最大的,并不是明清易代的战火,而是清初发生在台州的“两庠退学案”。当时台州知府郭曰燧将官学士子拖欠“白榜银“事件罗织成狱,使得为首”闹学潮“的士子水有澜和周炽被判绞刑,其余68人流放辽东尚阳堡,并责令台州停试三科。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地方文风凋敝,读书后继乏人。太平县近百年绝榜,终有清二百六十多年,全县仅出了进士4名和举人9名。
15、温岭人中秋节为什么过的是”八月十六“?
以前温岭人(包括台州地区)中秋节过的是八月十六,并不是十五。
那中秋”俗重十六“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说中秋过八月十六是“怀明国殇”,是浙东沿海居民反清复明思潮的体现。十六是复明,实则是寄托思明之哀思。
明末清初,台州官民毁家纾难,破釜沉舟,拥立明宗室鲁王监国抗清。以陈函辉、张廷绶等为首的地方民间力量,配合着节节败退的南明遗兵,在这里苦苦维系着大明王朝残存的一丝喘息。
但到最后,抗争还是失败了。
由于民间信仰是一种不可阻挡的精神动力,因而“中秋俗重十六”的民俗,从明末那场反清复明战争开始,就在这里流传了下来。
16、温岭历史上最惨的一幕:清初迁海,县境人口损失过半
康熙元年(),为防东南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的抗清义*,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不准人们在迁界外居住。
清初的迁海,对濒海的太平县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灭顶之灾,迁界之外(包括松门、石塘、箬山等地)城池废弃,居民流离四散,沃壤尽化为蓬蒿。
在迁界的灾难浩劫下,太平县民困财尽,人口短期内锐减。时任清朝浙江巡抚的范承谟,在视察县境后,面对满目苍夷的破败景象,也不禁留诗感慨:“闻说台南地,频年困海滨。青烟残照里,今有百家存。万骑屯孤县,群山拥废村。少陵曾有句,嗟尔太平人。”(《嘉庆太平县志》)
至于此次迁界县境内的人口损失,虽没有官方记载,但对照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与清代的《嘉庆太平县志》,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概的估算。从明朝成化到嘉靖年间,太平县的人口一直稳定在4.7万人左右,而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却只有2.3万人了。那时距清初迁界已过去了一百三十多年,县境人口竟然还不及明代的一半!这让人细思恐极。
明代与清代太平县人口变化表:
注:雍正六年,从县境析三都,置玉环厅。人口减少也有这一方面原因。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因为析出之地,大半为原界外之地,本来就居民寥寥。
17、历史上的太平县一直是个“下等县”
自明代立县开始,太平一直是个地脊民贫的滨海小县。如按历朝统治者对县的划分标准来看,那时的太平县绝不是什么现在说的“大温岭”,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下等县。
明朝成化五年,分出*岩县南部的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太平县,当时全县人口将将达到三万人。
明代一开始是按缴纳钱粮的数额来给县分等级的,具体定为三等。据《明史》“职官制”里的记载,年粮食税赋6万~10万石的为上县,知县为从六品;3~6万石的为中县,知县为七品;3万石以下为下县,知县为从七品。
明成化年间,太平县年缴纳田赋的数额
而太平县年缴纳的田赋只有两万石多一点,那按照标准,太平县是下等县,它的知县也只有从七品。所以历史上(明清两代),来太平县当知县的一般多是举人出身的官员,甚至还有监生、贡士出身的。
到明代中后期(隆庆之后),改为以“事繁”和“事简”来给县分等级(这种等级划分的目的主要还是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治理水平),当然里面也有经济指标——以税赋钱粮三万石为界。
这么一分,太平县又变成了下等的“事简之县”。
清代,承袭明代对县等级的划分,太平也是属于“事简之县”。
到了民国,温岭终于摆脱了“下等县”的尴尬处境。南京国民*府时期,浙江省各县等级划分,温岭县定为二等县。当时台州地区,临海是一等县;温岭、*岩、宁海是二等县;天台、仙居为三等县。那个时候温岭的全县人口也是将近60万,是个较大规模的县了。
民国温岭县地图
18、崇国寺,温岭境内最古老的寺院
这个可以骄傲一下。崇国寺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年-年),距今已有多年。这种历史这么悠久的古寺,就是放在国内,也属于凤毛麟角。
可惜呀,历经动乱,数度兴衰,如今的崇国寺,已无当年香火兴盛的模样。
在文革时,寺院遭遇了大浩劫,庙宇建筑基本被毁,僧众遣散,就是寺门前的千年古樟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被砍伐殆尽。
今天,我们只能在志书里面寻找崇国寺曾经的辉煌了。
“永乐七年,僧可原重修。乾隆九年,僧龙溪修建前后殿及钟楼一座,规制宏敞,为一时刹院之冠。”(《嘉庆太平县志》)
可以看出,明清两代,崇国寺盛况空前,为一时刹院之冠。
唉,还是可惜,可叹。
19、峤岭镇是太平县最早的市镇
古云: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贸易之所,谓之市;商贾所集,谓之镇。
温岭街,宋代称“峤岭镇”,是今温岭境内最早形成的市镇。
温岭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太平县志》记载:
温岭街在十八都峤岭。南通江下水路入海,西陆路通乐清、温州,北水路通路桥官河,东陆通本县、*岩。贾舶交会,人烟辏集,实一大市镇云。宋时为峤岭镇,有驿,有关,后省罢。今五日一为市。
20、松门的西郭市是明代太平县最大的海边集市
市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间自发商业行为,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市集实际上是体制外的产物,往往形成在远离行*中心的两不管地带。
“西郭市”是明代台州沿海的一个很大规模的渔市,在松门城西。
《嘉靖太平县志》载:“松门城西有西郭市,居民以海为业,渔舶千艘。”
松门僻处海滨,为海中岛屿,孤悬与海,到了元朝开始修筑海塘,松门岛才与陆地相连。后来,随着海塘的修筑和河道的疏浚,卫城周边渔业人口才开始聚居。
松门的西郭市,最初可能是以乡民海副产品交易集市的形态出现。明中叶(宣德年间)以后,随着朝廷准许*士家属入城定居,卫城人口迅速膨胀,西郭市可能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日用品,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交易。随着市场的发展,逐利的海商纷至踏来,他们以渔船为掩护,在市场内进行商品走私活动。
想象一下,松门港内“渔舶千艘”,在五百多年前,那是怎样的一幅繁荣场面?
以上,茶余随笔,姑妄言之,且作大家茶余饭后谈资。
时有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