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白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这 [复制链接]

1#
广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7.html

#文化杂谈

唐代宗宝应元年(年)十一月,李白一病不起。病榻上李白“枕上授简,俾余为序。”将自己的诗文草稿交给族叔李阳冰,不久后溘然长逝。根据李白口述,以及遗墨,李阳冰编订成《李太白文集》并作《草堂集序》。序文中,介绍了李白的身世,生平主要事迹……

公元年秋,李白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怀揣着即将实现理想的喜悦之情,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离开了南陵,千里迢迢赴长安,去实现“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抱负。

据《草堂集序》记,李白入宫面圣,唐玄宗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绮、皓(指商山四皓,汉代著名贤人)。用七宝床来赐食,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并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封为翰林待诏,也称翰林供奉,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

那么,翰林待诏、供奉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早在汉朝,皇帝可以不受限制地召见有一技之长的人,称之为待诏。唐朝初年,延续了这种待诏传统,召见的人,既有朝廷命官,也有布衣百姓。唐玄宗继位后,正式建立了翰林院,容纳待诏之人,号称翰林待诏或者翰林供奉。

翰林院成立后,对翰林待诏的能力要求水涨船高,除了有才学或者是一技之长以外,还要有相当高的*治能力。进入翰林院的第一批人,不少人成为了日后的名儒大臣,比如张越,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等等,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宝初年,担任翰林供奉的诗仙李白。

遗憾的是,李白这个人才华有余,*治上却极不成熟,成为了翰林院的一颗流星,没有能够在*治上长期发展。最初的翰林院里,既有张越这样成熟的*治家,也有李白这样浪漫潇洒的一个仙人。对于雄才大略的唐玄宗来说,更需要出谋划策的*治家,而不是浪漫多情的诗人。

开元26年,公元年,唐玄宗在翰林院内另设了学士院,凡入学士院者称翰林学士,而留在翰林院的还叫翰林供奉,翰林待诏,继续以文学方术等等专长侍从皇帝,但是却剥离了*治职能,成为了纯粹的文艺侍从机构。

唐代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士、术士等,随时等候皇帝的诏命。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辞之士,有饱读典籍的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跳,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而李白只是其中一位待诏。

在玄宗眼里,李白只是一个“谪仙”,且努力的为此扮演着求仙问道、礼贤下士的角色;而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不羁、超然物外,也并未真正的投入到翰林的角色中。如此来看,李白只能是一个会做诗的仙人,而并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治家。

记得《妖猫传》里,杨贵妃回眸嫣然一笑,对李白说,"大唐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没错,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无疑成就了大唐文化巅峰,而他却孤零零的站在高处,挥舞着双手,空喊着“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呼声高昂激荡,直到如今依旧响遏行云。只是,这声音怎么听起来那么的沧桑悲凉呢。

欲了解详情,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