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诗一首识太白上 [复制链接]

1#

悲情李白

提起李白,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真知道的人也不多,一般人往往不能认识一个天才的好处,只有才气相近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天才。叶嘉莹先生说,真正的天才必然是互相欣赏的,杜甫和李白即是如此。公元744年,已是名满天下的李白与小他11岁的毛头小子杜甫初次相逢于洛阳,杜甫兴奋地说李白对自己“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又说自己对他的感受是“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两个人虽然初次见面,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交往一样,时人不喜欢李白的高谈阔论,但杜甫欣赏这种纯真豪放、不受约束的作风。杜甫珍惜这段美好时光,一别十多年,虽历经颠沛流离,仍念念不忘与其同游,在成都刚安顿下生活,看到仲春时节蓉城处处乱花稠蕊,触景生情《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即使李白受到永王一案牵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表现出杜甫对天才诗人的无限赏爱和深深痛惜。

认识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叶先生认为,杜甫的《赠李白》,仅用28个字,即为这位“谪仙人”勾画了一幅传神的小像,把李白放浪不羁的绝世之才以及落拓寂寞的绝顶之哀表现的淋漓尽致。

“秋来相顾尚飘蓬”,一语道尽“诗仙”求仕的失败。古代读书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均有或仕或隐的情意结,李白也不例外,但他不屑于循规蹈矩走科举仕途之路,他梦想“风云感会起屠钓”,像汉初郦食其那样凭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城七十二”,轻而易举建立卓然不世之功,然后像鲁连那般“终然不受赏”,拂袖而去,归隐山林。只有李白才有这样不切实际的狂想,无情的现实两度重重地击碎了他的天真。最可悲的初遇---“遇而不得”。想当年李白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之心;揣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之情;怀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浩荡之志;接受了玄宗的诏见,得到了“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的“宠遇”,获得了翰林待诏的高位,世俗的人看来已是荣华富贵一步登天了,但在太白眼中却非真遇大失所望,当他清醒地看到玄宗对他的任用无异于“以倡优畜之”时毅然决然恳求放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