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汉中历史传说连载4西部文明 [复制链接]

1#

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是远古历史的真实口碑和后人对其想象、认知的结合。作为一个几十上百万年前即有原始人类活动的地方,汉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它与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一起,共同书写了汉中文明起源的光辉篇章.

三皇出谷口“三皇出谷口”传说是有关汉中最早的神话故事。“三皇”指盘古开天辟地后上古时期陆续出现的为人类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三位伟大神祇,其称谓及所指众说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博士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汉代以后将本具有神性的“三皇”具体人物化,《尚书大传》谓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以天皇为伏羲(羲皇)、地皇为女娲(娲皇)、人皇为神农(农皇)。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二载:“《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这里的《蜀纪》,指托名东汉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斜谷,是褒斜谷或褒斜道的简称,这里指今汉中市西北的褒谷口。按照秦宓的说法,远在上古时,三皇曾乘祗车(一种神车)从褒谷口经过。除《华阳国志》采用此说,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九〇亦如此说,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这个传说,反映了汉中文化渊源之深远。当然,任何历史传说后人都有不同解释,有人就认为三皇出褒谷口的说法不确,《路史·前纪二》南宋罗苹注谓“谷口”指古塞门或上旸谷,今人任乃强谓“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为“谬于历史法则之说”(《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人物御龙图(战国帛画)

伏羲、女娲与汉中伏羲和女娲是汉代典籍中位列三皇的人物,传说他们是华胥氏的儿女,“伏羲鳞身,女娲蛇驱”(《文选》卷一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师(效法)蜘蛛而结网”(《抱朴子对俗篇》)、女娲“抟*土作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后兄妹而结为夫妇,繁衍出中华民族。在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下紧紧地亲密地缠绕在一起的形象。关于华胥的地望,有山东泗水和陕西延川、蓝田诸说。今人研究认为,洋县境内华阳湑水一带是华胥氏居住之地。文化人类学者王大有认为,华胥氏属于燧人氏时代之氏族,燧人氏逐步东迁,“秦岭南的华阳,其南有洋县,西有湑水,又西有褒水。这个湑水,当是华胥之胥族所居之水”(《三皇五帝时代》)。与此观点相呼应的是,汉中的古代人物传说中,与华胥氏之儿女伏羲、女娲又发生了联系。

在西周末期,汉中出了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关于褒姒之出身《国语·郑语一》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代的褒国,在今汉中市西北,褒人乃禹之后裔。“同”,即交合之谓。根据《国语》的记载,褒姒因“同于王庭”二龙之(唾液)而生,因其不祥而被弃之于野,后为褒人夫妇抱养长成一名美女。闻一多先生曰:“二龙同于王庭’使我们联想起那‘左右有首’的人首蛇身交尾象”,“由二龙为‘同于王庭的雌雄二龙推之,所谓君’自然是夫妇二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为人‘先君的资格,并且是龙的化身,这太像伏羲、女娲了,伏羲本一作包羲,包褒同音,说不定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闻一多进步研究认为,伏羲氏和夏禹皆以龙为图腾,而龙图腾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褒国的“褒”一作“庖”,《史记》说褒国是禹后,而《潜夫论》又说是伏羲之后,禹为姒姓,姒姓即巳姓,伏羲風姓,“風”从“虫”,而“虫”与“已”在卜辞里是一字,“‘風姓’或‘已姓’译成今语,都是‘蛇生的’(生’姓’古今字)”,“風与巳(姒)是同义字,伏羲与禹是同姓,所以庖国是姒姓,也是風姓,是禹后,也是伏羲之后了。”(《伏羲考》)显然,褒姒出身传说是伏羲、女娲传说文化内涵的具体化,汉中褒人与伏羲、女娲有十分亲密的关系。同时,按照《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巴国人的始祖就是伏羲的后代,而汉中是巴人的起源地之一,这与华胥氏居汉中、伏羲大禹之后封汉中、褒姒出身传说中的伏羲女娲色彩都是一脉相承的。

伏羲女娲交媾图

炎帝生于汉中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关于炎帝的传说内容最丰富、资料最庞杂,炎帝所处时代、所属氏族、所历事迹随之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关于炎帝的身世,《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帝、炎帝。*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炎帝“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阳”即华山之南,《书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后人对其多有诠释,而《山海经》中以秦岭南麓为华阳,约当今汉中带。对《国语-2》、《帝王世纪》中的史事,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p>

(华阳)考察其地应是陕南汉水上游华阳南的洋县,其东有龙亭,西有城固,龙亭南又有白龙和古城,其东又有子午河,西有湑水和褒水。洋县龙亭,应就是常羊山神龙氏天表亭台,城固或古城可能是其居邑;子午河可能是常羊山的坐标河,后来北迁后在甘陕交界处又立子午岭(甘肃正亭北)。任姒和其子大约是从这里沿褒水向北迁徙,先在留坝居住(留为鹗鸟,炎帝氏族溯腾,陈留名由此来),再至今凤县,风州,再到宝鸡,炎帝初都陈仓(陈宝)。炎帝长于姜水的姜水故地,其先应是洋县的洋水,其后是宝鸡岐山的姜水。

王大有对炎帝魁隗氏生于洋县的考证推论甚为细密,勾勒出一幅炎帝生活迁徙的路线图;汉中地方学者刘长源、梁中效等也撰文论述这个问题。梁中效《炎帝与汉水流域文化》在论述了“汉中盆地”作为“炎帝诞生地“华阳”的自然人文条件后,进一步推断:“姒姓部落分布在华阳汉中,炎帝母‘任姒有可能就出自汉中姒姓部落,亦或还与历史上‘倾城倾国’的大美女褒姒有血缘关系。”看来,炎帝生于汉中说在学界已成为一家之言。

炎帝后裔的踪迹留于汉中与炎帝生于汉中之说相呼应。学术界研究认为,炎帝后裔赤氏族、丙氏族、午氏族、彤鱼氏族等都曾生活于汉中。何光岳在《炎*源流史》中说,始居于甘肃的赤人,后来东迁陕西、河南等地,“他们择赤色山水土地而居,以适应对赤色的嗜好和美感”,汉中市西北的赤崖、洋县东的赤阪,皆曾为赤人居地。晋人左思《蜀都赋》有“嘉鱼出丙穴”句,唐代李贤注曰:“丙穴在汉中沔阳县,有鱼穴二所,尝以三月取之。丙,地名也。”何光岳认为,丙作为地名,“即以丙人居此而得名。附近有酉水、子午、午谷午河,皆因其兄弟部落聚居于此而得名”;“午人当以发明杵臼而得名,其居地在陕西秦岭之子午谷,和西乡县东南二十里之午子山午子洞。后东迁河南、山东。”阎德亮《神话文化寻踪》考证:“炎帝裔族丙氏族由渭水流域迁入秦岭山南的汉中,再进入四川。炎帝裔族彤鱼氏族的一支由渭水流域南徙入汉中,又徙入蜀。”

华阳古镇

*帝子孙在汉中*帝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开创者。文献记载*帝有4个妻子,其子孙众多,遍布天下,其后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鲧、禹都与其有血缘关系,都是他的后裔。汉中也有*帝后裔的踪迹。《姓氏急就篇上》曰:“酉氏,《国语》*帝子十二姓,其二日酉。”何光岳《炎*源流史》认为:“酉谷、酉水在今陕西洋县,北临太白县,当系酉人的始居地而得名。”《山海经·海内经》载:*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生鲧。何光岳考证:“骆明居于陕西秦岭山脉之骆谷,其裔为骆人,南迁为骆、洛、骆越。一支则北迁为貉族。白马后来形成为白马氐。”骆谷位于洋县之北。白马氐在西汉时活跃于陇南至汉中西部一带。何光岳的研究,反映了*帝后裔在汉中的一些情况。

舜居“妫墟”与禹治汉水帝舜居“妫墟”、大禹治汉水和古梁州治所在汉中是汉中与信史最近的历史传说。帝舜又称虞舜、有虞氏,是传说中用“八元”、“八恺”,逐“四凶”,任命大禹治水,以“德”“孝”闻名的古代帝王。舜的出生地有山东诸城、菏泽,河南濮阳,浙江余姚、上虞,陕西南部等多种说法。《水经注·沔水上》云:“汉水又东迳妫虚滩”,妫墟即传说中舜之居地。妫墟的位置,《世本》宋衷注曰“在汉中西城县”,西城即今安康,《后汉书·郡国志》谓在城固县西北。唐刘禹锡《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有“镇于妫墟”语,亦以妫墟在汉中。阎德亮《古代神话文化寻踪》认为,陕南的“妫墟”,“书中并不言为舜所生,先秦古籍亦不载舜曾至此,此妫墟(姚墟)只能是舜的后裔妫姓或姚姓迁居于此,故而得名,并非舜的生地;今城固县虽有舜祠,乃是表示对舜的怀念,并非舜的遗迹可称中肯。

洪水神话是世界神话的共同母题。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故事,人耳熟能详。尽管高师第、阎德亮等人研究认为,治水主要发生在今河南中原地带,但是,人们更愿相信其事迹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与禹的出生地大禹治水西羌毗邻、地处汉水上游的汉中,根据《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中“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等记载,认为发源于境内的汉水是禹亲历之区,并将汉水源头光怪陆离的文字(或曰符号)解释成禹之遗迹,在嶓冢山下建祠纪念。

古代“州”作为行*区划,是在西汉武帝时出现雏形,西汉末王莽主*时初设,东汉以后逐步成熟的。但是,在古代典籍和文人笔下,却有舜置十二州和禹定九州等说法。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书·禹贡》首先将“九州”具体化,这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尔雅·释地》和《周礼·夏官·职方氏》皆有九州之说但其九州中无梁州。成书于汉武帝时期的《书·尧典》出现了舜时“肇十有二州”之说,以适应武帝穷兵黩武的需要,这十二州指冀、兖、徐、青、扬、荆、豫、梁、雍、幽、並、营。地理历史学研究认为,无论是舜之十二州,禹之九州,都只是寄托了古人的*治理想,并非真实存在。不过,古代地理典籍却有这类“州”治所的记载。《舆地纪胜》卷一八三曰:“梁州山,在南郑县东南百八十里,与孤云、两角相接。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稍后的《方舆胜览》卷六六也有相同记载。这里的梁州山,指今南郑县东南回*坝的天池梁。《舆地纪胜》的说法,被《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读史方舆纪要》等地理书和《辞源》、《辞海》等工具书采信。所以,今天汉中的人们,愿意相信“九州”(或“十二州”)中梁州的治所在天池梁,以彰显汉中的地理、文化地位。作为行*区划的梁州最早置于三国魏景元四年(),治所在沔阳(今勉县东旧州铺),西晋时迁治于南郑(今汉中市)。

来源:《文化汉中》

作者/来源:汉中在路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