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净亏1300亿,破产倒闭2000家,民营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m.360xh.com/202003/23/56277.html

近期,医院亏损、倒闭的话题再次刷屏,医院似乎成了烫手山芋,最早医院并购潮,再到医院,高端外资医疗集团入驻,民营医疗市场的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在大行业缩进裤腰带面对寒冬之下,几家欢喜几家愁,心酸苦楚更与何人说?

来源:诊锁界

作者:太白

据第一财经报道,截止今年7月初,企查查数据显示年民营医疗企业破产重整案件达到46件,医院近30家。年全年,相关破产重整案件达到件,同比增长25%,自年以来,医院数量也可能至少达到上百家。

据财经大健康报道,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在今年5月表示,疫情以来,已有多家医院破产倒闭。

诊锁界查阅《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鉴显示年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含公私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营收亿,支出亿,整体亏损亿元,其中私营医疗机构总营收为亿,开支亿,净亏损亿元。回顾过去3年,年底非公医疗机构整体略有盈余,在年疫情之后支出暴增,转而大幅度亏损。

在鼓励社会办医的*策东风中起步,医院刚踏上略有盈余的快车道,就近乎游走在翻车的边缘。

01|医院亏损是常态,更可怕的是失去信心

机制灵活、特需医疗服务、医院的先天优势,从年起,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保持10%以上的增速,每年医院在家左右。受疫情影响,我国医院在~两年内新增家。

医院,从开业到盈利周期普遍在3年以上,算上开工筹建,盈亏平衡周期可达5-10年以上,医院的投入周期更长。

在国内广大县域地区,许多一级、医院是从诊所、门诊部转型升级而成,拥有较好的患者信任基础,在一二线城市以借贷、投资形式创立的二级、医院更为常见,在迅猛发展之下,医院医院数量的2倍还要多,但有建树的特色科室不多,懂管理的人才更少,运营成为了老大难,医院转让、投资、买卖变得异常活跃。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分会副秘书长徐宏峰表示“在疫情之前,医院行业平均保持15%的营业额增长,在疫情之下增幅仅有百分之几,严重者下降超过20%进入亏损状态。”

很多医院在疫情中因各种原因歇业了,医院很多,接盘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仍可维持收支平衡、医院,投资人也想脱手。

如财经大健康报道,安徽一家拥有张病床的医院正在转让,它的单月门诊量可达多人次,去年营收1.2亿元左右,综合成本万元;在山东,医院于年4月初挂牌,年营收多万元且无债权债务,标价仅50万元。

疫情对医院造成的困扰主要来自两点,一是疫情反复之下多地医院都面临“开开关关”的状态,医院异地就医的病人锐减,手术、门诊业务严重下滑。二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医院在诊疗之外承担了疫情防控的任务,突击式核酸检测需要民营医疗机构抽调一部分人去支援,医院人手更加紧缺,运营成本增加但迟迟见不到补贴结算。

“信心比金子重要”,对于现金流健康得以活下来的机构,更为担心的是未来3-5年甚至10年间的营商环境。医院的大规模扩张,势必会造成民营医疗人才的挤压,一位县域医院院长表示,县里的医生护士都被公立院长搜罗了遍;加上DRG/DIP推行,以及公立医联体对医保资金的强势占有,进而影响到医疗环境与老百姓就医的选择,医院院长担心对医保的依赖和长期资金周转,干脆放弃医保,“医院门口立一个非医保定点机构的牌子”。

02|医疗服务,是不是抗风险行业?

年疫情之初,许多医疗机构凭借特色在常见病治疗上还有模有样,疫情对基层十大症状、发热院感严格限制对内科、儿科等科室带来极大的影响,加上异地就医的隔离*策,医院的择期手术和门诊量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困境,不止发生在医疗行业,建筑旅游房地产、餐饮零售教培等行业受疫情影响更为深远,如年餐饮行业吊销32.1万家(数据来源《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教培、餐饮、房地产、互联网行业灵活就业人员累计近万。(数据来源《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医疗服务行业因为门槛相对较高,从业者相对稀缺,哪怕灵活就业也能自立门户,幸未跻身上榜。

疫情之下的冲击,是民营医疗机构粗放发展转型的一个短暂缩影,医院开始像互联网大厂开启“优化”裁员,裁去“臃肿”部门,关掉业绩不佳的弱势科室。对于现金流匮乏、实体运营不佳,资本试水项目型的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倒闭、转让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对许多中大型医院而言,破产重整并不意味着倒闭或失业,有如“医院第一股”恒康医疗22家医院被新里程集团收编,也有如开办不到4年医院通过破产重生,转型大力发展儿童康复和高端康养项目。

一些医院也趁机逆势发展,体检、康复、口腔、院外健康管理、非公医联体等业务风生水起,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根据普华永道《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展望》显示,医院交易数量达到新高,有件大型医疗机构投资并购案例出现,交易金额也创造新高,浮躁焦虑、收编退出的情绪涌上从业者心头,但至少当下仍然是资本活跃的时期。

疫情只是困难的催化剂,相比公立医疗,医院的通病有规模小,卫生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不太重视;医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诊疗水平良莠难分;多为医院,过度医疗和看病贵问题突出;全员聘任和业绩考核导致员工稳定性差;重设备,轻人才现象比较突出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让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不佳。

对民营医疗服务企业而言,抗风险的核心取决于内而不在外。

03|医院时代隐退,医院消费属性增强

医院的争议旷日持久,医院小广告,到“魏则西事件”医疗广告竞价排名,再到年后愈发严格的医院管理年,在强监管之下,大部分医疗机构在合规上处于良性发展,但在学术与医技内部建设和持续盈利上成了老大难。

少部分消费者对医院的公众认知是“环境好、服务好,专家好约、不用排队”,但大多老百姓心里仍然有"莆系”标签与收费贵,过度医疗的影子。公益形象和口碑成了医院亟待打响的另一场战役。

疫情常态化之下,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承担了大量的核酸采样、疫苗接种服务,医院在疫情爆发之初就冲往前线,在年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完成核酸采样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超12万人次;爱尔眼科一年间累计派出2.6万人次医护,完成万份核酸采样……

以市场力量作为国家公有资源的补充,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推行的国策,医院发展40余年也基本秉承着这个主旋律,行业普遍形成了差异化、专病化、特色化的发展共识,作为“重要补位”,医院也承担了15%的诊疗量——近6亿人次的诊疗量。

在行情整体下行放缓的浮沉时刻,回归医疗本质——保有返璞归真的心态,成为院长时不时拿来温习的必修课。茗视光眼科创始人于泓分享到,“医疗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可以产生相对不高但稳定的利润,但利润不能持续增长,持续增长背后意味着要么患者增加,要么价格提升,要么降低成本,这三项都是不可持续的。”

沙利文分析师杨继媛认为,医院的倒闭暴露出的问题可能导致社会资本逐渐从医疗体系建设中抽离,门槛虽然在放宽,但想要入行的人可能变少,加重了公立医疗体系的负担,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大专科,小综合在一医院建设的共识,医院的基因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科室建设的排头兵功效,保持在综合性医疗服务项目的高性价比投入。

后疫情时代,医院增长越加乏力,新开的医院数量也断崖式下跌,医院如精神、眼科、口腔、护理、医美,具有消费医院成为医院数量增长的核心驱动。一方面在该领域出现了头部的上市医疗集团,如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瑞尔齿科、医院、鹏爱医美、朗姿医美等上市企业跑马圈地,另一方面是消费型医疗的建院投入相对属于轻资产,兼具市场上有相对充裕的专业医护人才,更容易快速复制。

另外一批高壁垒医院也有相对好的市场前景与业界口碑,如武汉亚心、三博脑科、陆道培血液病、海吉亚肿瘤、锦医院,此类大多建院时间久,核心技术团队和人才梯队稳定,医院较为成功,复制难度较大,在连锁形态上以收购医院与中高端门诊部为主要扩张途径。

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组分析师杨继媛表示:“医院具有数字化程度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医院可能会改变公众对于原来医院的片面认知。”

庄子在《齐物论》中断言“物方生方死”——所有的生物都在向死而生,对医院而言,经历近年来惊喜意外不断的多重洗礼,蛰伏在昏*的“死局”中,或许正暗藏曙光与生机。

/END/

//本文来源:诊锁界

//作者:太白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