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若尘埃,死如草芥详解台州及温岭的历史人 [复制链接]

1#

上篇:台州的历史人口趋势(年~年)

西晋

台州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口方面的数据是出现在距今年前的西晋太康元年()。

这一年,三国鼎立的局面终于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归附的东吴临海郡太守向西晋朝廷移交户籍档案,当时全郡8县共有人家1.8万户,人口约在6~7万之间。

注意:公元年的临海郡8县几乎囊括了现在全部的温州和台州地区,所以这一历史数据并不能确切反应当时台州地域的真实人户数(见西晋临海郡地图)。

东晋

公元年,西晋亡,北方处于大动乱局面。大批中原人士为躲避游牧部族入侵,纷纷避乱南迁。而当时,就有失*落魄的世家大族浮海进入了今台州境内。因为侨民的迁入,临海郡人口应该会有一定的增量,但很遗憾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东晋太宁元年(),临海郡被一分为二。以温峤岭为界,分出南部4县置永嘉郡。这个境域大体固定为后来的温州和台州地区。

分置后的临海郡在东晋末年曾遭遇过一次因战乱和饥荒引起的人口锐减,史书上的说法是“人口几尽”。

公元年,海寇孙恩在浙东沿海举事,起兵数十万反叛东晋。在镇压与反镇压的斗争中,临海郡境内的战事进行得非常激烈,持续数年之久。这次战乱还没结束,临海、永嘉两郡又出现了严重的饥荒:人相易子而食,山海间民逃亡殊异......临海、永嘉几尽,富室怀金玉而饿死。

南朝宋

公元年,东晋权臣刘裕废东晋,自立为帝,国号宋。

公元年,刘宋朝廷对临海郡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共抄得户,口人。

公元年-临海郡人口

统计年份

户数

人口

户均人数

大明八年()

2.45

数据来源:《宋书·州郡志》

我总觉得这个数据有点不正常,于是试着计算了一下户均人数,结果让人心惊。

户均2.45人!这在中国人口史上是极不正常的数据。因为历史上一般年份的户均人数都在5口左右,户均掉到3口以下,那就说明这段时间一定有惨绝人寰的事件发生。

翻开《宋书》,果然发现在刘宋的大明八年前后(-),临海等浙东诸郡连续两年大旱,“米一升价数百钱,饿死者十有六七”。

李渊建立大唐后,置台州。

那时的台州被称为不居之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北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南面有雁荡山,山脉连绵不绝,千米峰峦迭起。

三面高山难以通行,隔绝、蛮荒是它的地理特征。

确实,唐代的台州是一个官员贬谪、罪犯流放的地方。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和萧条。

大唐天宝元年()有过一次人口普查,全州有户人家,人口。

虽然因为地形的因素外来移民少有迁入,但自南朝刘宋到大唐天宝元年的二百多年间,台州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人口的增长仍然非常可观。

台州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年-年)

朝代

公元

跨越年度

人数(万)

年均增长

南朝

3.42

唐朝

48.9

9.58‰

北宋

北宋时期台州的人口增长达到了新的高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五代时期,由于闽国内乱不止,有大批避乱的闽人迁入台州境内,人口有一定增长。

2、吴越国向北宋纳土归降,没有经过战争,人口结构未受到破坏,为入宋后的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人口基数。

3、温*平原的水利开发,再加上占城稻和小麦的引入,使台州南部的平原地区成为粮仓,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较高的物质基础。

到北宋末的大观三年(),台州的户数达到了户,其中:男丁人,幼丁人。估计人口在万左右,已是唐天宝元年的3倍。

南宋

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渡,大量随行的赵宋皇族、朝廷勋贵以及中下级官吏定居台州。

如建炎三年,由于东迁的六曹、百司官吏无法随赵构下海,赵构下令“并以明、越、温、台从便居住”。相信那时迁入台州的移民多官员和宗室,像哲宗女儿秦国大长公主一家,高宗宰相范宗尹、吕颐浩等。

其实这部分寄寓人口的数量是有限的,并没有让台州的人口出现一个阶段性的增长。而且从长远看,这些权贵的迁入会加剧本地的土地兼并,使更多的有田农户沦为无田佃户。佃农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极差,稍有饥荒就卖儿卖女,这会抑制人口的自然增长。

所以整个南宋,台州的人口发展基本上已呈停滞状态。

南宋嘉定十五年()有一个统计数字:

台州共有户数户,其中:男丁人,幼丁人。估计人口在万以上,这一数字与北宋大观三年比起来并没有大的增长。

两宋台州人口对比表

朝代

公元

跨越年度

户数(万)

人数约(万)

年均增长

北宋

24.35

南宋

26.6

0.7‰

这种人口发展的停滞状态,说明大多数人已贫困到养不活两个以上的孩子,从人口发展来讲,只能维持简单的人口再生产。

南宋末年,由于宋蒙战争,人口损失巨大。

在元朝至大年间(8~)的一次人口大普查中,台州只抄查到户。与南宋晚期嘉定十五年()的那一次户数统计相比,直接减少了户。

宋元换代,台州人户数竟然损失26%!

而其中损失最惨重的还数那些世家大族,几乎耗灭殆尽。

“蒙古之变,兵火连年富室子弟逃窜转徙,强者去从*带号矢,犹冒官名为将*,弱者流落田间,不耐劳苦,死亡过半。盖至于德祐、景炎之间,而故家遗族耗灭尽矣。”

——《嘉靖太平县志》卷之八:杂志-大家录

元代台州路人口情况

统计年份

户数

人口

户均人数

至大年间(8~)

5.11

数据来源:《元史》志十·地理

在蒙元统治的百余年里,台州不断地陷于各种自然灾荒之中。人口根本没有机会恢复到南宋的水平。

大德十一年(7)大旱,饥,民采草根树皮食。四月至八月,点雨未下,禾尽枯死,人相食。

至大元年(8)大疫,复饥。

至顺元年()闰七月,大水。

至元二年()大旱,自春不雨至于秋。八月,临海城大火。

至正初,地方上有童谣出来:“杨屿青,出贼精。”四年()秋七月,海啸。大风吹海角上平陆二三十里。八年()十一月,方国珍兵起。九年()六月,地震。十二年()六月,方国珍毁*岩县官亭、民居。二十三年()十二月,地震。

饥荒、海啸、地震接连不断。在地方上先是有童谣出来:“杨屿青,出贼精。”几年之后,果然有一个海寇枭雄,崛起于台州的海山之间。

公元年,*岩的私盐贩子方国珍纠集了沿海众多生活无着的盐民、船民,在台州造反了。

改朝换代,人祸瘟疫,兵荒马乱,苦难总是和这块土地如影随形,寸步不离。

元明换代,台州因方国珍战乱人口损耗极其严重。

明(洪武、永乐)

元明易代台州人口变化图表

朝代

时间线

人数

户均人数

至大年间(8-)

5.11

洪武年间(-)

3.95

永乐十年()

3.73

数据来源:《民国台州府志》

从元朝中期到明初洪武、永乐的余年里,台州的人口被腰斩了一半,从.38万掉到49.72万,人口直接减少了50.47%。

造成明初这种人口短期内突然减少的原因有三个:

1、明初的两次人口大迁徙

元末战乱,使有些地方的人口受到重大损耗,明朝建立后,采取大规模移民的办法,来充实人口过度稀少的地方。洪武初年,*岩有8万人迁往安徽凤阳一带,永乐时又有10多万人外迁。

2、明初两次籍民为*

洪武初年,籍没方国珍余部11万人为*。这些人里有很多原来是台州的船户和渔民。

洪武二十年,浙江沿海卫所修建,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向朱元璋奏请:“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戌守之,可无烦客兵。”一纸奏书,四丁抽一,拆散了许多台州沿海家庭。被抽到的,没为*籍,强征入伍,去戌卫沿海卫所。后来为了防止这些士兵因离家过近而逃亡,又实行浙闽互迁。

3、明初海禁和海岛迁移令

朱元璋屡颁“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汤和奉旨巡视浙江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到最后*策层层加码,终至“片板不许入海”。

汤和下达海岛迁移令,将海岛居民强迁至内陆安置。当时台州的石塘山也在强迁之列,“约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在惨无人道的迁移令下,各岛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往异乡。

附图:

明成化六年()太平立县,现在我们把视线转向台州太平县

下篇:温岭的历史人口趋势(年~年)

一、太平县的人口情况

太平立县是在成化六年()。

*岩县成化四年()大雨,海溢;成化六年()大水,饥。

成化四年和成化六年的两次天灾,让*岩县损失惨重。而在饥馑之秋,官府追征钱粮,地方豪强乘机“把握官府短长,以张势射利。吏稍与龃龉,即群起媒蘖”,更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从景泰五年到成化五年,这短短的十余年间,五任*岩知县全部未完成任期,皆被中途罢免。

为解决*岩县治*疲难的情况,成化五年()台州知府阮勤上奏朝廷,提出分县而治的策略。当时划出*岩县的方岩、太平、繁昌三乡及灵山乡一都,成立太平县。

据统计,当时划入太平县的有户,共人。

成化十三年(),太平县再从乐清县划入三门、玉环两乡,这次划入户,共人。

而太平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境人口统计是在成化十八年(),那年查得全县有户,共人。

明代太平县人口情况表

统计年份

户数

人口

户均人数

成化十八年()

4.07

弘治五年()

4.08

弘治十五年()

4.21

正德七年()

4.3

嘉靖元年()

4.28

嘉靖十一年()

4.3

数据来源:《嘉靖太平县志》

明朝每隔十年,就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这一*策在朱元璋时代是施行得非常严格的,朝廷会对每家每户人口的数量、姓名、年龄、人口关系,及其全部产业都要做详细记载。

这种严格的编户齐民,其实就是把全体百姓都纳入帝国的征税系统。明朝的编户齐民既是行*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那个时代,不入编户的就会被官府认定为贼,或者是盗。

但我对《县志》里从成化到嘉靖年间这一连串人口统计数字的真实性是执怀疑态度的——不增不长,一直那么平缓。

太平立县,已是明朝中期,太祖时代留下的十年一查的人口普查制度,可能早就成了一个形式,书吏动动笔尖,改改尾数也就上交了。当然这对地方也有好处——人口不增,朝廷额定的赋税就不会增加。

记得历史学家*仁宇研究明代财*时,曾说过明代官员有窜改数字以及因袭成例的习惯。当我做出这张《明代太平县人口情况表》,我有点同意*仁宇先生的说法了。

二、杀女婴的证据

嘉靖十一年太平县人口结构占比

性别

人数

占比

其中

67%

丁男:

不成丁:

33%

大口:11

小口:

合计

数据来源:《嘉靖太平县志》

注:

丁男:16至60岁,可服徭役的男子。

不成丁:16岁以下或60岁以上的男子,不服役。

大口:16岁以上的成年妇女。

小口:16岁以下的女性。

在嘉靖十一年()太平县的人口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人数量整整是女人的一倍。那就是说,当时县境内1/3的男性要打一辈子光棍。

说出来很罪恶,这个性别比例是靠杀女婴来维持的。

太平县在明代,就有一种溺女婴的恶俗,按《嘉靖太平县志》“风俗”里的说法是“女生多不育”。当时溺女婴的,不仅有养活不了女孩的穷人家;还有富人,因为他们怕将来要提供丰厚的嫁妆。

三、人口职业构成

嘉靖十一年太平县人口职业构成

各类人户

户数

人口

占比

民户

63%

*户

27%

灶户

6%

匠户

4%

合计

数据来源:《嘉靖太平县志》

明代的民户、*户、灶户、匠户,分别由不同的*府部门管理。只有民户,才在户部、布*司、府、县这条线上管理。

嘉靖十一年太平县有民户户,他们被纳入地方税收体系。

有明一代,太平一直就是个偏远下等县(纳税民户不上万)。

成化六年(),*岩分出太平县,其实就是甩财*包袱。

看上去太平县有4.7万人,总人口和拆分后的*岩县差不多(*岩县有4.5万人)。但太平县近40%的人都是*户、匠户、灶户,这些人太平县是管不了的,他们也不向县里缴皇粮,服徭役。

一、迁海惨祸

明清换代以及清初的迁海,给太平县带来的是一场人口浩劫。

顺治三年(),太平县纳入大清版图。此时,退居海上的南明张煌言部与郑成功部的抵抗还很坚韧,他们反复在台州沿海登陆,与清*拉锯。

顺治十八年(),清廷户部尚书苏纳海到台州,强令各县沿海居民全部内迁。

关于这次沿海迁界,清代修撰的地方志对有关细节记载不详,即便说到也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仿佛无足轻重、无关大雅。所以本地沿海迁界的破坏性是被严重低估的了。

当时台州的迁界,要求在两个月的期限内完成,不迁者杀。于是界外百姓仓惶逃难,富人尽弃田地房产,避走他乡;穷人则背着升斗谷米,挟着包袱,拖儿携女,被迫去界内找寻落脚之处。当时迁出的居民甚多,而界内又屋少,因穷苦或没有亲戚可投靠的,就在庙宇及人家门外,野栖露宿。男号女哭,四境相闻。

清*废弃松门卫城,还拆毁民房,取其木料沿迁海界线修筑木城。

时人记述:“自台及温,目击沿海一带,当迁遣时,即将拆毁民房木料,照界造作木城,高三丈余,至海口要路,复加一层二层,缜密如城隍。防兵于木城内。或三里,或五里,搭盖茅厂看守。以是海寇不得闯入,奸民不得阑出。”(《南沙文集》,洪若皋)

在迁界的灾难浩劫下,太平县民困财尽,人口短期内锐减。时任清朝浙江巡抚的范承谟,在视察县境后,面对满目苍夷的破败景象,也不禁留诗感慨:“闻说台南地,频年困海滨。青烟残照里,今有百家存。万骑屯孤县,群山拥废村。少陵曾有句,嗟尔太平人。”(清嘉庆《太平县志》)

至于此次迁海县境内的人口损失,虽没有官方记载,但对照明代《嘉靖太平县志》与清代的《嘉庆太平县志》,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概的估算。从明朝成化到嘉靖年间,太平县的人口一直稳定在4.7万人左右,而到了清朝康熙十一年(),却只剩1.47万人了。

兴亡百姓苦。明清易代加上清初迁海,太平县损失人口约3.23万,人口损失率高达69%。

清代太平县人口情况

统计年份

人口

事件

顺治三年()

太平县入清

顺治十八年()

颁迁海令

康熙十一年()

7

康熙二十二年()

归者十无一二

允许百姓回迁

嘉庆年间(-)

宣统二年()

数据来源:《民国台州府志》、《嘉庆太平县志》

二、太平县在清代中晚期人口的增长

嘉庆至宣统,这段时间跨度差不多刚刚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太平县的人口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期。这个时间线上人口的增长主要赖于清廷的*策红利、土地垦荒,以及太平县沿海地区的移民迁入。

1、*策红利

康熙五十一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元年()的“摊丁入亩”*策的施行——薄赋,人不纳人丁税,人可以随意搬家了。

2、土地垦荒

从嘉庆年间到光绪二十年()全县耕地面积扩大了31%,为人口增殖提供了物质条件。

统计年份

全县田亩数

增幅

嘉庆年间

光绪二十年

31%

注:田亩数含全县所有田地、山塘、屯田  

数据来源:《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续志》

3、沿海地区的福建移民

雍正六年()太平县曾划出户,1.9万人建玉环厅。

乾隆六十年()之后,石塘、沙镬、*(横)门等14个海岛由玉环厅划归太平县。福建人开始大规模移居太平县周边岛屿,并在光绪年间达到高潮。

移民们从福建老家带来了番薯种子(番薯娘),开始在石塘、龙门、上下大陈等海山上种植。稻米在太平县周边海岛上一直紧缺,人们长期习惯以薯类和芋头作辅助食粮,其中番薯很适合海边渔民的口味,可以加工成番薯丝和淀浆粉,因而大受欢迎,很快成为海边穷人家的主食。

光绪年间太平县沿海岛屿居民情况

岛屿名字

居民户数

石塘山

千户

二蒜山

二户

三蒜山

二三十户

隔海山

百户

牛山

四户

弔幇山

二三户

沙镬山

二三十户

龙王堂

数十户

*门山

八九十户

尖头山

七八十户

北江山

百余户

石头山

二三十户

道士冠

二十余户

*礁山

七百余户

白果山

二百二十余户

白沙山

十余户

琅玑山

七百余户

三山头

暂居七八户

上大陈

三百余户

下大陈

一千零四十户

合计(约)

四千六百余户

数据来源:《浙江沿海图说》

民国

民国三年(),太平县更名温岭县。

一、民国“*金十年”,是温岭县人口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民国17年到民国28年,正处于南京国民*府的“*金十年”期间。

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经济稳定,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国民*府也多有进步的建制。

这一阶段是温岭县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从年的39.65万跳升到年的49.5万,人口年均增长20.5‰!

二、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28年到民国38年(~),温岭县的人口基本上在50万上下原地踏步走。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战争就意味着杀人,人口损耗,其实战死并不是人口减损的主因。主因是战争对人口增殖条件的破坏,比如战事引起的饥荒,比如战火对家园的侵扰,比如战事来临前的人口出逃。

建国

没什么好说的,找不到到年的人口数据,那给你们看一条人口曲线好了。

~革命时期的爱情蓬勃发展,人口迅速飙升;80年代之后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有所放缓。

END

往期沉浮文章精选(点击查看)

群氓的盛宴:-年,太平县“长毛乱”真相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岭县民间泛滥的枪支|从自治到保甲,*府如何走出了地方武化的困局

看图说史:年,日*占领松门事件

叙事:,松门之役|解放*攻克浙江省最后一座坚城

城一座,碎石砌成

讲稿|民间记录,重组记忆的碎片:刘伯瑜之死

讲稿|让子弹飞——海匪往事|海上武装王相义的崛起

海上“孟良崮”:积谷山岛之战

绝望之岛:一江山战役

下海,下海:大陈岛——

时有风吹

非虚构写作者

长按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