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2721.html本报记者田锡超
登顶秦岭主峰太白山主要有6条路,从太白县鹦鸽镇六家村的羊皮沟徒步攀登,是直线距离最短的一条路。
位于太白山(海拔.2米)的六家村是陕西省境内海拔最高的村子,这里夏无酷暑,山上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也因为境内有太白山,六家村村民曾受到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增收缓慢。
年,本报记者曾深入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南塬村(年南塬村并入六家村,成为六家村6、7、8村民小组),报道*的十九大召开之际的农村新面貌。4年之后,这里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5月下旬,关中地区麦子渐*,但太白县仍有丝丝凉意。记者从太白县城出发,沿姜眉公路一路向东,两侧山峦起伏,车行1小时左右至鹦鸽镇,然后往东南方向行驶5公里,来到了群山怀抱的六家村。
大山里唱起“致富曲”
“为的是斩断穷根易地搬迁,环境美设施齐出入方便,拓宽了后续产业持续发展,搬得出住得稳心底坦然……”鸟鸣悠悠的南塬村里,一首南塬曲子响了起来。配合着三弦、碰铃等丝竹之声,73岁的张文海神情激动,高唱着这首《脱贫攻坚中央新举措》。
张文海是南塬曲子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经常召集曲子班的其他11名成员一起练习。“以前我们唱传统曲目《天官赐福》《访宾朋》等,现在我们唱《脱贫攻坚中央新举措》《唱一唱农村旧貌换新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编的新曲目。”张文海说,每次唱新曲目他都特别投入,“我家曾是贫困户,这唱的都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
自张文海的父亲在原南塬村定居后,他家就一直依靠种地生活。“以前就种了几亩小麦、玉米、大豆,当时村里的人都种这些。”张文海回忆道,后来妻子患病,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
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帮助张文海发展板栗、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六家村第一书记李新说:“关中地区收割完麦子能接着种玉米,一年收获两茬。但这个地方海拔高气温较低,地里要么种小麦要么种玉米,一年就收获一茬。不过,这里的环境很适合发展干杂果,效益比较好。”年5月,由于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条件,张文海一家人在*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子。“老房子在村子的西坡梁,比较偏僻,下来一趟得走半个多小时。现在和大家一起住到坡下,进出方便多了。”张文海说,当时刚搬完家,他特地邀了朋友在自家院子唱新编的曲子《唱一唱农村旧貌换新颜》,感谢*和*府对他的关怀和帮助。
年底,张文海家彻底摘掉了“穷帽子”。之后,他养起了肉牛,不断扩大增收渠道。他的儿子还当上了村医,有了固定收入。“现在的日子是以前完全没法比的。要是像以前那样,我哪里还有心情跟大家一起唱曲儿!”张文海说。
跟张文海一样,今年39岁的秦根苗也在年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红火日子。由于父亲残疾以及自身缺乏技术,年,秦根苗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忙的时候我在家收麦子和玉米,农闲的时候我才去外地打零工,但没有技术挣不到多少钱。”说起过往的生活,秦根苗有些无奈。
后来,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开始养起了猪,同时种植了五味子、板栗、核桃等经济作物。“*府给予贴息贷款,每头猪还有元的补贴,这么好的*策,只要我勤快,自然就能富起来。”秦根苗说,“年,有了*府7.5万元的补贴后,我就建起了新房子。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
年11月,靠卖猪挣了3万多元,秦根苗在新房子里迎娶了来自太白县咀头镇沪家塬村的姑娘。日子越过越好,秦根苗干事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今年,我在媳妇娘家的村子里承包了30多亩土地,种了高山蔬菜,预计年底至少能有10万元的收入。”秦根苗信心满满地说。
小山村道路通四方
六家村*支部书记何凤英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进原南塬村的场景。
年2月,家住太白县桃川镇杨下村的何凤英第一次跟着男朋友到南塬村来见未来的公公与婆婆。她踏着土路,花费了许多时间才走到村口,新鞋子上沾满了灰尘;抬头往远处看了看,只见一座座破旧的土房子沿着山势分散排列;走进屋里,发现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这还不如我们村子呢!”何凤英当时有点灰心。
年11月,何凤英嫁到了南塬村。她见证了村里点滴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的变化!”何凤英坦言。
“年夏天,我带着娃从外面回来,一路都是灰尘,路两旁连棵遮阴的树都没有。”何凤英说。
照理说,位于秦岭深处的村子最不缺的就是树。原来,当时的林木在村民眼里都是收入来源。“一棵树砍下来就能卖点钱,所以大家把路两旁的树,还有家门口的树都砍了。”何凤英指着远处满山的绿,笑着说,“是不是很不可思议,但当时村里人确实都是这种想法。”
年姜眉公路的全线贯通与年南塬村通村路的修建使这个小山村发生了重大变化。“道路通了,不仅去县城方便了,各种*策和消息也能很快传到村子里。”何凤英说,随着退耕还林*策的实施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南塬村的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终于又栽满了绿树。
“树栽满了,地质灾害就减少了。”66岁的村民曹曙坤说,他自小就住在村子的西坡梁,以前人们把树都砍了,种上了小麦、玉米,粮食虽然多了一点,但房子周边老是发生滑坡,很不安全。“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里的环境明显比以前好了,还时常能见到山里的羚牛跑到村里来。”
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让原南塬村的道路实现了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年,南塬村修建了4公里的生产路,并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道路通畅,村民下地干活或者运输农产品就方便了很多。现在村里大多数家庭都有了小汽车。”何凤英说。
年,一座90多米长的通村桥在三岔河上修建完成,将南塬村与六家村连接了起来,这不仅为两个村子的合并打下了基础,也给村民的交流来往带来了更多方便。何凤英说:“以前南塬村的人想去六家村,必须从三岔河里过去,很容易发生事故。”
对村民袁晓红来说,通村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袁晓红说:“村里的幼儿园建在河对面,要是没有桥,娃就得去镇上读书,来回得10公里,很麻烦。现在只要走个10分钟就能把娃送过去了,而且村里的幼儿园不比镇上的差。”
如今,六家村的道路将迎来第三次升级。“眉太高速公路的一个出入口就设在附近,而且在我们村里还要修建高速公路服务区,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何凤英高兴地说。
山里人展望新气象
眉太高速公路将从村子附近通过,张小平无疑是最期待的一个。
作为原南塬村少数返乡创业的农民,张小平在短短几年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我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有多头猪,还养了多只鸡。我们这里树木茂盛、环境优美,养出的猪和鸡质量都非常不错。去年我养的土鸡一斤能卖到20元,就这还供不应求呢!下一步我想把规模搞上去,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更大的市场,交通就非常重要了。”张小平说。
“一直以来,鹦鸽镇各村大部分人在外面打工挣钱,因为在村子里除了种地就没有别的挣钱渠道。全镇多人,有劳动力的多人,其中多人在外务工,占了近七成。”鹦鸽镇*委书记李忠平说,“但现在不一样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个村子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了,在国家*策的大力支持下,养土猪、土鸡或者土蜂,种植猕猴桃、食用菌或者中药材,都能够实现增收致富。而且,我们这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些农产品独特的价值。可以预见,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村来发展养殖业或者种植业。我们将给予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更多的*策支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同时,我们已经在全镇建设了7个电子商务点,未来眉太高速公路通车后,山里的农特产品可以快速运到大城市去。”
同时,鹦鸽镇还进行了旅游方面的细致规划。李忠平介绍,鹦鸽镇境内有太白山,还拥有石头河水库,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在太白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正在规划建设石榴山康养中心、高码头村特色民宿等,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将来随着眉太高速公路的通车,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带动各村农特产品的销售。此外,鹦鸽镇正结合乡村旅游,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台《鹦鸽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奖励办法》,进一步巩固发展镇内1个“中国最美乡村”和3个“宝鸡市市级美丽乡村”的优势。
在鹦鸽镇的整体规划下,六家村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计划。六家村第一书记李新介绍,他们抢抓眉太高速公路通车的契机,计划投资万元在南塬的西坡梁打造占地30亩的房车露营基地,以此带动南塬的乡村旅游。“西坡梁上植被茂盛、风景秀丽,还留存了几间完整的老房子,前阵子在抖音上火了一把,成为‘网红’打卡地。”李新说。
另外,李新他们计划投资50万元建设占地亩的樱桃园,并聘请专家对村里的亩核桃、亩花椒和亩山萸进行改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计划投资万元打造集旅游住宿、现代农民培训、群众康养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中心。“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全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李新说。
记者手记
农村大舞台
回乡大作为
田锡超
采访过程中,六家村*支部书记何凤英一路陪着笔者了解村子的情况,即将结束时,她高兴地说:“现在像张小平这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村子也越来越有活力了。”
其实,何凤英这样的心情,许多村干部应该都有体会。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导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但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许多人看到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农村发展的潜力,纷纷踏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着重提到完善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等内容。各地农村应该以《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发展目标,努力为年轻人扎根农村干事创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不断做好人才引进之后的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工作,以此吸引更多人才助力“三农”发展。
农村大舞台,回乡大作为。目前,中国的农村正在顺应发展潮流,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相信各地农村在建立健全揽人才、育人才、留人才的体制机制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张小平”回到“六家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06-:00:00:0在陕西的最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