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庆国西游记源于新野 [复制链接]

1#

《西游记》源于新野

文/孟庆国

南阳新野,因是汉光武帝刘秀的龙兴地、皇后阴丽华的出生地、东汉主要文臣武将的故里,而被誉为“帝王之乡”;又因刘备屯兵新野七年,在此生阿斗、会贤士、聚良将、三顾茅庐请诸葛、火烧新野退曹兵,而被称为“三国文化之乡”。但要说新野是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渊源地,知者则不是很多,本文藉此做些钩沉。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淮安府山阳县人,即今江苏淮安市。其故居与《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故居、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故居相距不远,又临近明清漕运总督衙门和淮安府衙,其文脉地望可见一斑,我曾几次去探访游览。

吴承恩生活于明弘治十三年至万历十年(--),其曾祖父、祖父皆为学官,父亲是个小商人,但极好读书,学识渊博。江淮优渥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赋予了吴承恩聪慧灵秀的禀赋,家风的浸润与影响,又造就了他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的反叛性格。

吴家虽非名门,却也是耕读之家。吴承恩自幼喜读诗书,对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尤有兴趣,广为涉猎,以致文思敏捷,史说其“会龄即以文鸣于淮”,“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为文下笔立成,名噪乡里。”

以吴承恩的聪慧才学,本该金榜题名,仕途顺意,可他却命运不济,屡试不第。直到嘉靖二十三年(年),四十多岁的吴承恩才补了个贡生。在状元出身的同乡名宦李春芳帮助下,*靖二十九年(年)入京候选,募了个新野知县的缺位。于是离开家乡,来到南阳新野,任职、生活了六年。

新野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之地,民风淳朴,风光秀美,吴承恩很快爱上了这方土地,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察民情、彰民风、息民讼、兴儒学,使新野很快出现了*通人和,物阜民丰新气象,受到民众称颂。

新野乃南阳盆地“盆底”,境内地势平坦,八条河流纵横,每当雨季来临,多地即成泽国,水患灾害频仍。以吴承恩的才气学识,抚民安邦自不在话下,于是,他便决心在治理水患,为民造福上做一番功德。他深入穷乡僻壤,沿河循源,探访治河良策,组织民众兴土木、疏河床、拓水道、治水害、兴水利。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实践,写出了八百余字的治水专著《水利议》。全文分四段,不仅论及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官以时而号召,民以时而兴作,势有所统,权有所归”,“莫不因事兴事,并力以成功”的治水方略,有介绍,有议论,有规戒,有措施,文辞朴实,言简意赅。

吴承思勤*为民的*绩在新野留下极好的口碑。清乾隆十九年(年)编纂的《新野县志》九卷中,有五卷记载了知县吴承恩在新野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事迹。并将吴承恩列入德绩兼优的《名宦卷》中,称其“赋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理学校,表扬贞节,刑清*举,吏畏民怀。尤洞悉水利原委,兴筑陂堰,民被其泽。”

新野地处豫鄂交界,南北文化在这里融汇,吴承恩对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很有兴趣,处处留心观察,汲取文化营养,其中最吸引他的当属新野猴戏。

新野猴戏,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流行。明朝时,民间养猴玩猴并以此养家餬口者众多。猴艺表演成本小,受众多,在那无以为乐的时代,玩猴艺人一副扁担两只箱,走哪玩哪,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锣鼓一响,瞬间老少云集。耍猴人拽住猴纼子,扬起小扎鞭,一声吆喝,便可演出。野性十足的小毛猴,经艺人耐心调教,温顺乖巧,滑稽可爱。猴子被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戏服,模仿人的行为举止,爬杆、担水、骑车、犁地、走钢丝、翻筋头,维妙维肖,妙趣横生,十分招人喜爱,堪称新野一绝。代代相传至今,全国各地景区及民间耍猴卖艺者,绝大多数是新野人,新野因此被誉为“猴艺之乡”。知县吴承恩也是新野猴戏的“粉丝”,常观看猴艺表演,与民同乐,有时还亲自耍一耍,与玩猴艺人互动一番。耳濡目染,活泼可爱的小精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启迪了日后创作《西游记》的灵感。

新野邻县桐柏是淮河发源地,也是盘古文化、“大禹治水”、“禹王锁蛟”等神话传说发源地,儒、释、道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吴承恩为治水患,多次沿河探源到桐柏,桐柏山人间仙境般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淮源文化,令他陶醉,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观成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纵观整部《西游记》,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生活场景设置,情节发展设计还是宗教信仰架构、语言地方特色,以及地名人名等,淮源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水帘洞、通天河、跑马场等地名,玉皇顶、祖师顶、老君堂、“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等道家名胜,以及被锁于淮井的淮河水怪无支祁、太白金星下凡的太白顶、七尖峰云堂禅寺菩提祖师等,都被吴承恩直接引用或间接写入书中。《西游记》第一回开篇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其中提及的”混沌鸿蒙”和“盘古开天”,就来自于桐柏的盘古文化。特别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直接取材于新野猴戏和淮河水怪无之祁的艺术再造。新野猴戏使孙悟空有了猴的外部形态,无支祁则赋予了孙悟空丰盈的神韵,二者的结合塑造出孙悟空这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描写的那块聚日月之精华,蕴天地之灵气,孕育了精灵石猴孙悟空的仙石形态,就取材于新野现存的刘备知新野时修筑的议事台,仙石的通体三维尺寸与汉议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猕猴、水怪化身石猴,则取材于新野过年送亲友石猴状图符,即“送时候、交好运”的习俗。石猴百*不侵,生死不惧,正符合吴承恩赋予孙悟空变化多端、腾云驾雾、大闹天宫、降妖捉怪的性格、使命和生存环境。

知新野六年,是吴承恩一生中最愜意的时光。读书人出入庙堂、抚民安邦的抱负与才能得以发挥与施展,还从南阳一带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大美的湖光山色中汲取了丰厚的知识营养。可以说,没有在新野六年的生活阅历,就没有《西游记》中众多丰满的艺术形象和语言文化特色。

明嘉靖三十五年(),吴承恩被调任浙江长兴县丞,次年又调任山西潞安府通判。后受人诬陷,宦途困顿,义愤难平下,辞官还乡,闭门著书。此时他已年过六旬,一生坎坷事,满腹辛酸泪,对社会的不满淤积在心,总想一吐为快。可当时的*治环境又使他不敢直述胸臆。如何揭露现实,既鞭挞黑暗,发泄不满,又能保护自己?苦苦思索下,从新野猴戏和淮源文化中找到了切入口。于是,他以《大唐西域记》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最后从西天取得真经,五圣成真的故事为主线,创作出了不朽的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在这部著作中,吴承恩驾驭素材,恣意挥洒,对宗教的理解与诠释、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滿、对丑恶的揭露与鞭打,对正义的倡导和弘扬、对美好的讴歌与企昐,都通过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和演义。《西游记》中充满新野、桐柏地域文化元素的方言俚语、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和地名掌故等,正是吴承恩知新野期间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沉淀。

新野,是吴承恩的人生福地,也是《西游记》的渊源地。今天,当我们捧读这部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著,或从影视作品中欣赏六龄童、六小龄童等表演的孙悟空时,请记住:那充满灵性与风趣智慧的美猴王,其原形就来源于咱新野的猕猴和猴戏。

作者简介:孟庆国,河南省镇平县人,退伍*人,退休干部。曾任黑龙江省农垦分局*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视窗运营中心主任,现任河南省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香港卫视河南新闻中心执行总编。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学者、坚守者、传承者。

来源:文友安汉风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