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贾平凹的酱豆是否能甩掉谶语,把暂坐
TUhjnbcbe - 2024/7/14 23:42:00
白癜风初期能治好吗 https://m.39.net/disease/a_7361438.html

“初入文坛写过的《丑石》那么受到误解,写过的《一棵小桃树》又是那么风来压在地,风过再浮起,都是谶语啊”——贾平凹

贾平凹在年不仅出版了女性视角的《暂坐》,还要有一篇讲述自己和延续《废都》的《酱豆》。《暂坐》的文学特点将是现代文学未来20年内新的发展视角,即女性视角与成长视角。而《酱豆》呢,纯粹是一次阶段总结吗?不全是,《酱豆》更像《一棵小桃树》这样真实的告别上一阶段自我演出,但是《酱豆》要打破之前散文的谶语,为的是扶正《暂坐》就坐于未来的主调上。

贾平凹与新作的情义

贾平凹初入文坛写的散文《丑石》没有想到却与自己日后经历相似,所以容易被误解成夸大自己,让人觉得他高傲、自大;写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后又恰巧经历《废都》被流言蜚语压得喘不过来气,小桃树似乎预示了他以后的“命运”。如何逃离这些谶语呢?

“把它(《酱豆》)写出来了,就是一场排毒。”——贾平凹

《酱豆》就如贾平凹所说的一样要排毒。首先排毒是《废都》出版27年后,长篇后记名为《酱豆》;其次《酱豆》里有已经“发酵”出来一个新的贾平凹要告诉我们这些:他已经快70岁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接下来是要思考写东西的精简,有预见性,更需要有针对性,这样才会奉献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酱豆”是北方人喜欢做的一种腌制发酵菜,我小时候喜欢吃它,闻起来虽然味道比较冲,但是比起其他的酱菜要香得多。所以我觉得贾平凹的《酱豆》也是在腌制一种“奇想”,社会经济变革正在走向高潮,是时候来一份小菜,供所有的人都可以饱腹。

为什么利用长篇《酱豆》写自己呢?《酱豆》的草稿比《暂坐》要早,但是《暂坐》还是先走向了舞台中央。正是背后有着《酱豆》的支持,《暂坐》更加卖力地表现着虚构的真实,越是虚构越是真实。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手法:“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存焉)”,为了充分地抒发作者的“真情”。

这部《暂坐》的新视角,更多是摸清楚了未来的文学新发展,用女性鲜明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一部可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揭示世界与两性的真实,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

一个伟大的作家所要经历的心理创作曲线是从懦弱、彷徨到自信,再从自信状态下经历因跌倒而开始慌张,最终从个性的隐忍、坚持中走向强自信的阶段。《暂坐》写女性与物质,却是存在主义的反“物化”的风格和新鲜的角度,这也就让《暂坐》具备成为贾平凹增强自信的开篇。

自信地去写作又高产的贾平凹在奋笔疾书的同时如何兼顾散文的创作呢?

贾平凹四十岁的时候坚持一种认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情绪。”而在没有成名之前的时间呢?那个最初走向创作“平娃”内心是如何想的。

贾平凹人生各个阶段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厚重的生命经验形成了拥有表达欲望的长篇。

他写小说的时候很现实,直白,追求精神上的桀骜不驯,就如他写《废都》里奶牛的时候非要牛有思想,仿佛看到他内心住着一头倔牛、哲学牛、思想牛,一个懂得反刍的逻辑闭环牛,形成了早年作品的启蒙与人文的核心。

而他对散文的喜爱融化到了生活的记录,小说的延伸、解读中。写散文的性格有点像沈从文:低调,谦和,甚至孱弱不想说话。但是拥有自信的贾平凹不再需要这样的性格描述了,所以他在《酱豆》开头说了一句话:“我越是真实,小说越是虚构。”也许从《暂坐》以后,这份散文中真诚更多是融入到更深刻的小说里面。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贾平凹散文《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写自己是为了更好写文学,这一点《一棵小桃树》里面就已经描述的很明白了,真实的自己就是真实的《一颗小桃树》。当贾平凹写自己的时候喜欢利用散文的巧妙构思,这样能更好把握自我的位置。

贾平凹之前一直构思写《废都》的《后记》如今改名《酱豆》也是从散文中释放了一些情感,所以我们可以从《一棵小桃树》中找到很多真实一面,借此来看《酱豆》的“真情”对《暂坐》的作用。

借《一棵小桃树》的心看《酱豆》与《暂坐》

贾平凹写散文提到的小桃树就是贾“平娃”自己,平娃是老邻居们的叫法。贾平凹原名:贾李平,因出生后不宜在家,故投宿离家二十余里外一个姓李的平常人家,平安落草。后来写了文章就改成了平凹,凹本来是不平的,结果又用了平字来对比这凹,就像个人生曲线,有上有下。

我喜欢用“平娃”这个名字呼唤着作者的初心去读这篇散文,感觉这样解读能找到他内心深处的构思,有最初的情感。

桃树是藏在贾平凹内心的植物,他一直没有去写,就是没有最好的位置给它。伟大的位置不妥,会让人觉得傲慢;重要的位置太张扬;自己喜欢的位置太迷惑,总要挂在嘴边;最终还是要把它放在了成长的位置上,这样可以育人。

谦让、思辨、播种心态都是给这棵桃树成长的养料,还有那些痛苦的事情反而就是这肥水,也促进了小桃树的生长。

“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小桃树是在风雨与泥土里成长的,这也是贾平凹生活的农村最常见的土地,哪怕再小的雨,只要有水地面就会坑坑洼洼的。平娃的小时候本来是拥有更多是期待,期待春风,贵如油的春雨,期待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风景。所以小桃树与平娃是一体的,期待着这个土地把他养大。

“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

这段描写处处为小桃树叫可怜,深刻感受到了长大后的平娃回忆自己儿时的胆小,是个孱头儿。平娃文章第一次登上报纸,就是怜惜着这样的一份荣誉,自己要去买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却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写的。所以他在《一棵小桃树》继续说道:“往日那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平娃与其他小孩不同,他长大以后上了大学,从事写作,而大部分孩子去外边打工或者去当兵。所以他在《一颗小桃树》中把桃核埋在院子里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做法,坚持自己的梦想。

“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桃树结果子是需要成长环境的,这句奶奶的话反而强调了平娃梦想是自己创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

“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此句表现出来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曾经海阔天空的想象着结果子的样子,如今这桃树的开花就像平娃早期投稿不如愿的现实,被别人说没有“肉”,没有“粉”或者更多不好听的话都来了。那个时候也许就是作家的梦受到考验的时候。

“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最后这棵桃树保留的那个花苞成了指示灯,显然是自己的成长给自己建立了自信,而非从外界获得的。

一个容易忧伤哭泣的贾平娃在写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最终成为了现在的贾平凹。而最初写作、成长的力量来自于用心中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交融,转变为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

《酱豆》正是继承《一颗小桃树》的这份真心,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方式开始叙述70岁以后的贾平凹的文学方向。

贾平凹是与新时代文学共同成长的作家,在《贾平凹文学与文化世界研讨会上的演讲》中提出:“新时代文学都有他以内敛的、感性的文学方式作的回应,都有他以形象形态、命运方式表达的认知和态度。”

在日本21世纪初就流行着一股内向流派的小说家,他们性格内向、柔弱,“自我”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体,内心崩塌成为新一代的主体。如今,像贾平凹这类的名作家正是在引导着新股文学力量,从创新的视角和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上做出表率。

《暂坐》就是其中一篇力作,而这些引导力的形成并不是一个人的文学特色,而是由很多贾平凹喜欢的作家构建的大体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暂坐》,读贾平凹的路需知痛而行

三毛、沈从文、曹雪芹这几个名字经常会出现在贾平凹的作品里,不过是以性格、信件、写作手法的方式呈现的。

贾平凹:“不会仕途之道,不善言辞动作,实是一呆人。”这样的描述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沈从文。

还有人经常说《废都》有《红楼梦》的影子,我觉得贾平凹是受到了曹雪芹的启发,而曹雪芹受到了兰陵笑笑生的隔空教学,再往前追是王实甫《西厢记》,然后最前方带路的就是元稹的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所以,我一直认为在题材上大家都使用了文备众体,这种模式更容易让民间接受。其次这些古典巨著的思考逻辑是要选择人的,只有读懂它们的人才可以接收到精华。

三毛是贾平凹的粉丝,在三毛去世的11天后,贾平凹收到的那封三毛的来信:“我心极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三毛看贾平凹的书还提到:“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

三毛还提到散文:“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的翻了数页。”

在贾平凹的世界以外有很多的忠实的粉丝,为他增加一份力量,那就是真情的力量。贾平凹也写过《哭三毛》、《再哭三毛》等悼念文章,他说:“作为一个热爱着她的读者,我无限悲痛。”

每次看到这封信和这两篇文章,我的内心也会为之一颤,感到十分的遗憾。这世界最难求的就是知音,而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之间的欣赏更为难得。男性作家更擅长描写的是历史画卷与理性反思,而女作家擅长的是细腻情感,以及从一种“卑微视角”看世界的不同。所以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和增加未来文学世界的魅力,《暂坐》也就在自然的写作中诞生了。

读了一半的《暂坐》,我感受到了故事以外的写作呼吸。正如贾平凹的这句话:“写作就像人呼气,慢慢地呼,呼得越长久越好,一有吭哧声就坏了。节奏控制好了,就能沉着,一沉就稳,把每一句每一字放在合宜的地位,会骑自行车的人都骑得慢,会拉二胡的弓子运行得趁,这时的写作就越发灵感顿生,能体会到得意和欢乐。”

《暂坐》让我“越看越顺”,就真的像一个人在观察世界,打开一扇门,再去开窗户,然后通过窗户再看户外,听着看热闹人的话,与对面看热闹的人相望,最后关上门。这就是《暂坐》的生活,自然而然,多视角的语言风格。

未来如何读贾平凹

市面上那么多作家,为什么很多人唯独喜欢贾平凹,因为他能识别痛,治疗痛、改变之前痛,获得未来的快乐。我认为这种风格的leisi牙齿矫正的过程,亦可以作为大家阅读写作的思考流程。

最近也在小视频里面看到很多用牙套来营销的,说只要几百元就可以矫正牙齿,这和几万块的矫正修复有啥不同呢?这个对比正是价值的体现。

从牙痛开始到看牙、然后需要拍牙的片子,为了不发炎得洗牙,为了平时用得补牙,为了祛除坏牙得拔牙,为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得会诊牙齿以外的问题,最终开始矫正牙。然后才是戴上牙套,再等数年之久,换了好多牙套才可以完成修正。

而营销者用一个百元牙套解决以上所有问题,看似便宜实惠没有问题,实则犯了健康的大忌“揠苗助长”,牙齿还面临随时崩塌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就以矫正牙齿来看,阅读写作也是一样。是需要这样思考的:

1.定位疼痛:和看牙一样,得告诉牙医哪里痛,怎么痛。找到需求或者痛苦才能开始制定修复计划;

2.准确无误:看牙要先看片子,阅读写作得总结自己的过往经历,到底是在哪个地方需要补;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拔牙开始了,一次不能拔太多,还得看坏的拔。阅读写作更要懂得吸收经验,增加逻辑思考,摆脱无知;

4.数年循环:矫正最后一步带牙套,需要坚持更换牙套,潜移默化地治疗了“歪斜”。阅读写作的等待需要坚持不断学习总结,一天一点进步,放在10年以后就是跨越;

这就是我透过《酱豆》去读《暂坐》的阅读思考。如果你准备好了,建议也去读故事,也从中找到新文学发展视角,以及贾平凹所言的虚构与真实之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平凹的酱豆是否能甩掉谶语,把暂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