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
TUhjnbcbe - 2024/8/28 17:59:00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 

----节选自《大世玉録》前序

编者按:有一种迫切的想法,就是要把这篇节选自《大世玉録》一书的前序要公布与众。此前笔者敢断言的是很多人对玉的了解、认知和对玉文化的起源、根源、传承和弘扬,以及它的创新层面莫过于片面和狭隘,只知道玉本身作为器物或者饰品的昂贵,而不懂得玉的真正精髓。特别感谢的是国玉文化馆创始人马春夏先生和即将开播的《子文聊玉》栏目制片人王子文先生对于玉的讲解,这至少让笔者对玉有了一种全新的探究欲望。

林林总总,从历史到如今,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玉”的书籍有近百种之多。历史上最有名的被认为有四部: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十卷,有一卷是专门讲玉器的;《古玉图》原是手卷,明代后刊印成书;江春的《古玉图谱》卷,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即公元年)。但这部书被认为是假书,纪晓岚总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没有收录进去,他翻看了三页,就认定是伪作。不过这部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原因是一些商人为了蝇头小利,在民国以后又重新印刷刊印,并配上彩图,后传至今。很多人以这部书向人们推荐,推广,害人不浅,影响仍在;相比而言,吴大在光绪十五年(公元年)出版的《古玉图考》非常重要,书里有大量考证,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出处。比如,大家都知道乾隆喜欢玉,但他也是把玉琮称为“头”,而在这之前,人们大多把玉斧叫做“药铲子”,是在这之后,吴大考证出来,定名沿续到现在。而当今,近百种有关玉的书籍中,《中国玉器全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古代玉器通论》《中国玉器图典》《中华玉器鉴赏》等业内较大影响。

但是,说到这时,综观所有有关玉方面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从收藏、鉴赏、专业、艺术等方面进行描述的,有些写的深一些的,总结到了“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此,本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并跟随一支“国玉寻根”的团队达十年之久,作了一些浮浅的研究和探讨,并形成了一套粗糙的观点,有了一些还不能称为体系的体系。在本书编著者邀请我作序,并不能推脱之时,拿出来与读者共飨。

首先,本书定名为《大世玉録》,就彰显了这部书的高度、厚度及深度。仔细读了一遍,又发现这部书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是编著者经过几十年的身历其境,又带领一支国玉寻根的团队历经10年之久,从昆仑山,到独山、岫岩、蓝田......最后走到泰山,年实现了“两座山的对话”,挖掘到了无数史料、传说,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几十个学科,得出来的研究成果,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相信,这应当是前无古人,近无任何人走进的一个领域,一个颠覆性的课题。

本人曾经有幸应邀参加过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会议,并主持了其中一场学术研讨。在这个会议上,非遗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都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届时,我也提出了我的“大树”理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主干当然是中华民族,而其上衍生出来的主枝、分枝、枝条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它们的粗壮、茂盛代表着它们的地位、影响和作用。而仅仅这些当然不够,外在的阳光、空气、水分、养分不可缺少;而大树本身要茁壮成长,根的作用无可替代,粗粗细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根须,承载着这棵大树屹立不倒,由小到大,最后直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根本,这也就是笔者提出的“根文化”。《大世玉録》提出了“玉”——诞生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文化之一”的考察、研究结论,则正契合了“根文化”的提法。

提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之一,就应当看玉文化的起源,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力、重要性,使人信服。玉文化的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丰富、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信仰、意识形态、制度……等方面无可替代。

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中华民族无论是年的文明史,还是追溯到史前年甚至一万年,唯一与祖先不离不弃,相伴相随的,无处不显示只有玉!出现文字之前,无论记人记事记物,都是以玉为载体,至于结绳、竹简、木简的形式,那都是有了文字之后,这一点最好的说明,就是出土文物,玉器是其中最早而且数量最大的。也许是因为能够就地取材,也许是因为石之坚硬,也许是因为不容易腐烂,总之,玉占据了人类洪荒、鸿蒙、原始时代的生活、生产、生存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何为玉?后世许慎的《说文解字》给出的是:石之美者为玉,实际上从玉之所以成为伴随人类一起走过来的精灵,还是由于它的坚硬,或者说在“石之美者”之后就当再加一句:石之坚之为玉。公认的中国最早的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等,且不说它表现了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只是看他们手中的道具,一是斧头,一是七彩石,这都只能是“石之美者,石之坚者”的玉石才能做到。史学上有两个时代更能说明这一切,那就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其中人类使用的石器严格说就是玉器,因为只有美与坚才能被人类使用、欣赏。之后凡是关于古代英雄的传话、神话的书,都不能缺少玉在其中唱主角。炎帝“有石磷之玉,号日月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拾遗记.轩辕黄帝》“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育,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那时圭玉制度已经建立;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这些都是彰显了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对玉的追求和情绪是多么的狂热。

《大世玉録》的编著者得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文化在玉中萌生”,是经过他与玉相伴几十年,呕心沥血,不忘初心和“国玉寻根”团队十年殚精竭虑,跋山涉水,心耕不缀所得出的经得起检验的结晶。从古至今玉的时期,被冠以神玉时期、徳玉时期、王玉时期、民玉时期”,而中国的历史也具有“神权、仁权、王权、民权”的鲜明特征。今天又进入了元玉时期。这也恰恰使玉文化与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文化不谋而合。

神权时代具体的表现为无论是部落,还是散落居住,组织痕迹几乎没有,政权作用尚属于零。当时,人们萌发的思维和所为是对神的崇拜和虔诚,这些无中生有的神反映了当时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健康的渴求,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信仰和图腾。因为美丽和坚硬的石头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能够使他们趋凶化吉,所以玉也就成为其信仰和图腾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追求。

玉信仰是因为她的美丽,坚硬,更因为她有灵性,更会显灵护佑大家,所以也就诞生了玉信仰,所以也就有了最早的神话故事中英雄、神灵。开天辟地,补天填海少不了玉的影子,玉的作用显而易见。而我们的祖先最早在自然界里拣取石块,首先用于到了生产,生活中,在进行石对石的处理上,领悟到了石的不同妙用,在规避危险,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中,认识到了石的作用,由此逐渐升华到了最朴素的层面,石是可能帮助他们的,是可以辟邪祛害,保佑庇护他们的。而在当时发生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石头发光、发热,其中还有许多美妙的图案、符号,甚至动物、植物、昆虫化石无法解释,就认为是石头有灵性,石头会显灵。慢慢地岁月沉淀发酵,逐渐就形成了对石头,特别是对美丽坚硬的石头,也就是玉的信仰。我们可以看到在石打石的基础上,又有了打磨和穿孔,并捻绳穿起戴在脖子上挂在胸前,这个时候,对玉的信仰就已经有了表现形式,这种与他们可耳鬂厮磨的石头,被他们视为“圣物”。神圣不可侵犯,无论邪魔外道,鬼魅魍魉,毒蛇猛兽,统统都不可怕了。

与玉信仰前后出现在神权时代的的是玉图腾,关于信仰与图腾谁是鸡,谁是蛋,好像至今没有结论。信仰与图腾,笔者查了若干资料,不得甚解,那么,此文中权且以个人的理解作简述吧。信仰最早出现在宗教中,信仰其宗教的教义、宗旨理论是每一个教徒的基本思想倾向。但宗教之中,除了共同的教义、宗旨、理论之外,或许因为地域、民族、性别,所别学识等产生了思维和作为上的差别,因此在实现教义、宗旨、理论之外的途中则出现了不同的路径。人们最熟悉佛教,其实也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俘屠”,“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等。而图腾则是信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信仰包含图腾,信仰有着不同信仰的图腾。图腾出现的最多的是动、植物的图腾,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成为商族的图腾;侗族传说其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侗族祖先,蛇就成为侗族的图腾;中国东南沿海有鸟图腾石柱,上有大尾鸠,这也成为东南沿海一带的图腾。大家熟知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所以有了龙图腾,俄罗斯民族崇拜熊图腾。这些举例是人类繁衍、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现象,中国56个民族有着数以百计的图腾,但在原始社会早期,甚至更早,却有一个共同的图腾时期,先祖们那个时候只信仰玉,信奉玉,信任玉,崇拜玉,所以那个阶段就是玉图腾时期。

玉图腾时期与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图腾形式近乎一模一样:《拾遗记》卷-{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是位美丽聪明的仙女,她在天宫中不知疲倦的编织银河,累了的时候就乘木筏在银河中游玩。有一次,她被西海边的穷桑树所吸引,据说吃了穷桑树上的果实能增加寿命。这个时候,负责启明星的太白金星从天而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后来少昊就出生了。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用玉石雕刻成鸠鸟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这是玉图腾的最好体现。远古,玉石成为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用玉雕刻成各种鸟兽的图案,配带玉做的饰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使用玉做的祭台,这都是那个时代玉图腾的最好的解读。之后,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像原始歌舞、原始音乐、原始礼仪等,都充分展现了玉图腾的形成和普遍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启蒙、发展也是这个时代开始发芽,已经具有了文化形态和清晰的意识感觉,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曙光也开始出现一抹光亮。

我们的先祖对石头的依赖性也验证了其信仰和图腾的不二性。左右着人类,记录着历史,推动着文明与发展,改变着进步与追求,因此,不能否认其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一缕妍红,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文化的伟大奉献。

漫长的神权时代在神玉时期的伴随下,落下了帷幕,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这是一个介于神权与王权之间的时代,从时间上可以称上古时代,从信仰、文化、文明程度,组织形式、施政方略、政治制度上看,笔者觉得其间鲜明的转变是以“仁”、“德”统率先民,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与之相吻合的“三皇玉帝”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玉在这个时期也被称之为“德玉时期”,这与“三皇五帝”统治时间、特征是不谋而合的。神权时期的“玉信仰”、“玉图腾”不仅没有削弱,而是更具象化了。而当时的领袖、首领也意识到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带领人们战胜灾难,改变生存现状的作用和效果,着意的突出玉的通灵,现灵、神圣、神密和不可亵渎。黄帝建立起了圭玉制度,列圭玉于兰蒲;唐尧圣德之主,传说他就得到了一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尧帝的丰功纬绩是上天仁慈,体恤下民,方才选择一位大仁大德之人领导他们;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使人们免受洪水之害,避免了流离颠沛,无家可归,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也是因为上天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先民们还会把当时不能解释的玉石发光等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他们的圣德、仁爱感动了天地。总之,流传至今的史料、传说中都能看到三皇五帝和玉的紧密联系,看到当时的英雄人物与玉的紧密联系,重大事件、活动与玉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强烈的昭示了这个时代的先民们,甚至包括三皇五帝对玉的狂热崇拜和不可替代。比如“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这是祈雨活动,而祈雨的人群,敲击的只能是玉石,他们认为只有玉才会显灵,才会让天降甘露。祈福时人群“击石拊石,百兽卒舞”,先民模仿百兽动作,狂热舞蹈,敲击的也是玉石,玉石有灵、有仁、有德,才能给他们带来丰收、带来福气。

原始公社,或者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公有制的制度,即便是今天,也是人们憧憬向往的生活方式。原始公社在人类历史上经历的时间很长。各尽所能,各求所需沿续了几百万年。中国历史上体现这种制度最完美的时期是旧石器时期、新时期时期,而这两个时期对应的就是从神权时代开始至夏朝之前。不可争辩的是这个时期也是玉信仰、玉图腾,特别是对玉的狂热崇拜的时期。玉在无形中规范着先民的行为、思维规则,抽掉玉,人们仿佛就没有了灵魂,中国历史则无从谈起,无法书写。

“三皇玉帝”之后,进入到了“王权时代”玉相对应的也进入到了“王玉时期”。显然,这个时期,玉在人们心中的信仰、图腾和崇拜在弱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大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私有制产生;由于对天地、自然现象逐渐趋于客观的认识,由于出现了阶级,打破了血缘、地域,出现了贵族、平民。而贵族阶层意识到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成的玉信仰,玉图腾,玉崇拜会给他们带来冲击,甚至灾难,于是,有目的的逐渐转移玉在生产、生活、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变成了贵族独有的工具。

对此,有人会问:这样玉在远古时期无与伦比的作用不就没有了吗?不然,是更重要了。“王玉”从此走进了政治、经济、国防、军事、文学、艺术等领域,更凸显了它中华传族传统文化根文化和中华文明一缕曙光的事实。

对于国家的产生,特别是一个玉文化为根文化之一的国家的产生,其复杂程度古今中外的史学家、学者、研究者著书立说,有成千上万的研究成果尚不能理清道明,但是对玉的研究脉络却十分清楚。其一玉是中国文明史、文化史、发展史的见证者,纪录者,作用者,支柱者,乃至在产生国家、产生王权的过程中,同样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王权建立”,“王玉推动”绝不是危言耸听,王权建立起的恢宏、雄伟、壮观的殿宇,其支撑屹立不倒,牢不可破的巩固效果的是玉、玉文化、玉文明。具体则在几个方面: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奠基夯实的了基础;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从最初的“石磨石”,镌刻在石头的简单符号到以石记人、记事、记景。阶级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巫术、宗教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和实用和观赏双重效果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玉构成了无处不在,渗透到人们各个层面中,直接影响到了一个人的全部生命过程和方方面面,从而,玉意识代表国家意识指引,规范左右着人群的走向,社会的发展,道路的方向,超越了之前氏族、部落、地域的范围,成为了共同的信仰、崇拜。我们可以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山海经》《尚书》中读到这样的描述,更可以从出土的玉器,象玉琮、玉玺中体会到玉意识转化成国家意识的过程,形成和玉的合二为一。有了玉意识托起来国家意识,顺理成章,国家的诞生也就顺乎天意,顺乎民意,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不可动摇。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为国家稳定提供了保障。政治理论,思想意识,文化趋向,军队建设构成了上层建筑的全部内容。玉能在国家建立时成为砥柱,在上层建筑中更是显现了威力,礼乐器,殉葬器,生产,生活器皿、仪仗器也是由“玉”一统天下。利用着从远古、上古形成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玉的信仰、崇拜,上层建筑的发展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个时期,玉本身作为实用品和艺术品的两重性更使人们即使在没有刻意规范、引导、推广的前提下,也越来越离不开玉。从实用性上讲它为你带来了劳动果实,衣食住行质量逐步提高,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从艺术性上讲,当人们在欣赏它时,就产生了联想,遐想,幻想,产生了以玉为主的无数神奇观念,玉满足了人们向往的愿望、追求、目标、目的,甚至在国家层面引导下形成的迎合心理的奢望和爆发,还会带来玉的各种启示、暗示、指示,从而形成了服从、服务、遵守、遵从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可以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或者说承担玉的地位、权威、作用了。总之,是玉告诉人们:让你怎样为上层建筑的发展去想、去做、去奋斗,怎样不遗余力,毫不动摇。由此,也就把人们对玉的信仰、崇拜、紧锢在了“玉是万物主宰,玉是天地之精,玉是道德楷模,王是护估神灵”之中,甘愿在这样一个范围内绝不超越。在先民的心目中,玉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辟邪除祟,延年益寿是最早形成的信仰、图腾和狂热崇拜的直接因素,这从《拾遗记.高辛》《抱朴子》等历史书籍、文献中可见一斑。因此,使得上层建筑的发展异乎寻常的顺利和深入人心,强化了执政能力的建设,为国家统治加大了力度。玉在王权时期已经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拥有的了,成为地位、身份、名望的象征。为了赋于玉更加神密,神奇,开始采用等级制度,春秋战国就有“六端”的使用规定,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不同的玉器,“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传国玉玺则始自秦朝,而这种制度一直沿续到了清朝。唐朝规定了用玉的制度,“蟒袍玉带”,玉带制度就形成了。而在礼乐、歌舞、庆典、祭祀活动中,玉的使用更有严格的规定。军队的调兵遣将同样使用的是玉做得“虎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兵符到了则必须遵从,这是至高的命令。

王玉时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至北宋年间,笔者理解,这似乎是说作为王玉与王权的融汇贯通已经到了顶峰,到达了登峰造极。王权对王玉的依赖,借助王玉实现的目的,已经无可挑剔了。王权时期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全过程的而王玉对王权的作用和影响也从来没有被削弱,只能是无以复加。当然,这个过程中,由于民玉时期开始有了趋向,有了雏形,并且日益凸显,或者说王玉的后期,有了民玉的影子。当然,在王玉的后期也渐渐萌发了民权的思潮,民权的形成。应当这样理解:王权的时代与民权的时代有一段时间的叠合,王玉时期与民玉时期也同样有了这段时间的叠合。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正像“神玉时期向德玉时期、王玉时期”的过渡一样,王玉时期也一样潜移默化着。有一个提炼出来言简意赅的不同时期的共识:神玉时期——巫、玉、神;德玉时期——神、玉德;王玉时期——玉、王、权;民玉时期——民、玉、王。但即使如此,玉在中国历史的整个过程中从来就没有“缺席”,一直是“顶”起中国历史前进,“托”起中华民族复兴,甘当传统文化之魂的唯一不变的因素。

民玉时期最早的萌芽状态始于唐朝,王权鼎盛,王玉作为权力的象征,官场等级的标志,似乎因某种原因,出现了松动,民间用玉现象开始出现,从宫廷到民间“玉信仰”、“玉崇拜”盛行,人们把玉作为“亲密爱人”随身佩戴,“风花雪月无玉不行;礼乐歌舞,缺玉不诚;诗词歌赋,少玉不灵;名人雅士,无玉不红”。逐渐从最初的富商巨贾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到了宋朝,更是突破了禁制,玉开始成为商品,刺激琢玉业发展,推动了民玉时期成形,金石学的兴起,考古、出土玉器的大量出现,更是出现了像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爱玉如命的带动,民玉时期的形成水到渠成。如此,似乎在王权时代,就跨越了王玉和民玉两个时期,但是王权分崩离析,民玉却一直延续了下去。民玉是否与清朝末年风起云涌的民权思想、民权运动、民权追求有联系,但是民权的核心理念“自由平等博爱”却折射出了玉的本质,无论从孔子玉的“十一德”到玉的“九德”,还是今天认同的玉的“仁义智勇洁”,五德都与民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割裂不开的契合,这倒是不可否认的。

说到民玉时期,顾名思义是玉的普及,神玉时期玉在每个人心中不能亵渎,只能顶礼膜拜。德玉时期,玉是仁德的化身,是行为的准则,是意识的导向。王玉时期玉是皇权的体现,是权力等级好的象征。民玉时期玉则成为百姓精神的寄托,力量的源泉,尊严的体现,生活的憧憬。其实,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观察玉上下年的轨迹,不难发现自始至终在玉的身上自觉不自觉的都贴着文化的符号。神玉时期甚至之前玉是化身为神灵的,在先民眼里玉就是神当然玉文化也就是神文化,这个时期是自觉信仰、崇拜的时期,为当时的社会的稳定、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主动地膜拜在了玉文化的“统领”之下;德玉时期,三皇五帝以其无限魅力的人格和做出的圣德功绩,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光辉的形象,顺理成章被当作玉的化身,这个时期的玉文化仍然处于被信仰和主动膜拜的状况下,“三皇五帝”的圣德、功绩被赋予在玉的身上,玉文化内涵被提炼出来,不断丰富,仁德等于玉德,等于“三皇五帝”的圣德,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融汇这些内容后衍变成仁、义、礼、智、信、勇、洁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王玉时期,玉文化为王权的建立、巩固可谓体现得更为突出。王权的执政理念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认为玉文化植入人们心目中的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只要牢牢抓住就会巩固王权,延绵千秋万代。而这么重要的,无可取代的玉文化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最保险,因此也就有了等级森严的玉的使用制度。从此玉“高高在上”,王权则把自己变成玉的化身,利用玉文化统治民众,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王权输出的玉文化;民玉时期则是王权执政理念的又一次改变,其中历史的因素很多,但“文化征服”仍然是其手段。比如,宋朝之后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与庞大的中原人群从数量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文化入手是必然的一条统治手段。由于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无比拟的地位和影响力,玉文化再一次扮演了王权“救世主”的作用,玉从被统治者设立的神坛下走下来,走进了民间,走进了人们的心中。这种“久违了的感觉”带来对玉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信仰、崇拜潮汐。王权则又刻意地引导诗词歌赋,文学创作,民间活动,大型集会以玉文化为主要内容,更是带动了玉在民间的繁盛,提升了玉文化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作用,民玉时期的辉煌来了。

从民间民众中来,经过了漫长的年无论在哪个时期,无论被人为的设置障碍,还是再次回归民间民众,客观地说不变的是玉从来没有被抛弃,玉文化从来都是在更加完善完美之中,始终占据着它一成不变的“统治力”。

《大世玉録》的著作者和“国玉寻根”团队在结束考察后,在泰山脚下发布了寻根结果:玉的根就是中华民族的根,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之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文化之一的玉文化是在玉中萌发、萌生的。当时还以拟人化的创作手法,发表了一篇名为《两座山的对话》的文章:“寻根”很好的做实了玉文化,发酵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吸收的营养和精华,作为主根和主干还繁衍了中华民族,滋养了中华大地,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奠基和源头。

作者:王军

中国工艺美术研究会总顾问

楼兰石神总顾问

中央电视台大型鉴宝栏目

《一槌定音》嘉宾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在玉中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