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黄梅戏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黄梅文化之
TUhjnbcbe - 2024/10/1 17:28:00

鸡鸣三省,吴头楚尾的黄梅,文化有其独特之处,黄梅文化一句话概括就是看戏、求佛、习武、挑花。

看戏,就是黄梅戏。黄梅戏因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也成为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余四种为京剧、越剧、评剧、豫剧)。由于黄梅戏发源的文献资料证据比较缺乏,所以黄梅戏发源地的争论由来已久。

从年代来说,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唐朝,一般认为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年的《宿松县志》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也是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黄梅的采茶歌在早于唐朝开始盛行,经过宋朝民歌的发展,受到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的雏形。到明朝崇祯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修编《黄梅县志》,在《风教论》记载有“十月为乡戏”,清道光学者别霁林,以一首竹枝词生动的描述了当地的情形:“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见《问花水榭诗集》)。

到了“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安徽黄梅戏,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即安徽早期的黄梅戏”(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中国戏曲网)。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三十六本大多讲的是湖北的事件或者民间传说故事。如《小辞店》,是根据黄梅的真人真事《蔡鸣凤辞店》改编;《天仙配》原为《董永卖身》,故事来源自湖北孝感民间传说;《女驸马》原为《双救主》,故事来源自湖北襄阳的民间传说等等。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然后传入安徽,逐渐成为安徽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种。这个说法目前得到了国家及湖北、安徽两地政府的认可。

在湖北人民政府网站介绍《黄梅戏》提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黄梅戏等。年安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安徽省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剧种正式定名为黄梅戏”。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介绍《享誉全国的黄梅戏》提到,“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成熟于安徽安庆一带,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步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成为安徽著名文化品牌及标志性文化形象”。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年安徽、湖北两省共同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报告中提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年,安徽黄梅戏剧院单独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报告中提到,“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

在年,湖北省文化厅命名黄梅县“黄梅戏之乡”;同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黄梅县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年,湖北、安徽两省共同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安徽黄梅戏剧院申报黄梅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黄梅戏,需要我们不断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梅戏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黄梅文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