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地处秦巴山区的多个县市利用“花海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图为游客在宝鸡市太白县鲁冰花产业园内观光游览。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将是中国扶贫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此过程中,旅游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发布。年至年,世界旅游联盟连续3年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合作,共同发布了3本《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收录了个旅游减贫案例,其中90%来自中国。这些案例生动地记录了旅游为当地发展寻找“出路”的历程和带来的改变,展示了中国旅游减贫的经验,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修道路
“公路是咱的希望路”
许多贫困地区自然风光秀丽,却“藏在深山”,难以抵达。过去,“可到达”成为阻滞这些地方发展的拦路虎。“要想富,先修路”是这些地方脱贫的第一步。
湖南省永州市小金洞村曾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贫困村,全村耕地总面积只有亩,却有着优质的野生茶树资源。然而,高山泥路难行,外人很难前来一睹美景,村里的茶叶也出不去。平坦的公路修起来,生态停车场建起来,村里的野生茶叶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这里的金洞漂流更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并逐渐发展起看花、品茶等其他相关产业,形成乡村“3分钟旅游圈”。
在安徽安庆,已建成的旅游扶贫路长达0多公里,连接产业园区近百个、种养基地近千个,公路沿线新增采摘园、农家乐等余家。这些道路为贫困地区带去的不仅是交通便利,更是兴旺的人气和财气。每年这里举办岳西映山红节、望江油菜花节以及宜秀区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已初步形成“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地一特色”的乡村品牌,吸引大量游客,让原本“默默无语”的乡村自然资源,成为村民致富的钱袋子。
正如湖北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村民黄天兵所说:“公路,就是咱山里人的希望路、幸福路。”他家门口7米宽的通村沥青路修好后,村里的游客接待量从过去的不足0人增长到10多万人次,黄天兵在家门口卖豆浆、茶叶蛋、豆腐等小食品,年收入超过5万元,顺利脱贫。
找思路
村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点在旅游扶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细看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不难发现,找到能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旅游发展思路,是这些成功地区的共同特点。
例如,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养生旅游;山东沂南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理念下,革命老区的脱贫路;河南信阳新县田铺大塆村则在保护性开发豫南特色民居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文创小店乡舍农家特色商品”的发展模式。
“扶智”是旅游扶贫带给当地最大的受益,村民的观念变了,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由曾经的“各扫门前雪”,到现在每个人主动保护村容村貌;从过去的不爱护环境,到如今的积极绿化,村民打骨子里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村子的整体发展理念也变了,不再追求短期效应,靠资源消耗来换取经济收益,眼光变得更长远,绿色、可持续,成为指引村庄发展的关键词。
开销路
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发展旅游让当地脱了贫,如何让这些地方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让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富民的幸福产业?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条,成为许多地方的努力方向。
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并且“带得走”特产,正在小金洞村成为现实。为配合旅游业发展,当地开发了以竹笋、高山红薯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在民宿设置特色农产品展示区,并把茶叶产业合作社搬至景点野生玫瑰花海附近,让游客“眼里看着、嘴里吃着、手里提着、走时捎着”,为村民的农产品打开了通畅的销路,也让小金洞村的名气越传越远。
更多的地方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合力,让更多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不仅完善了当地旅游产业链,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也让受益群众的面更广,让乡村旅游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湖南湘潭梅龙村秀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当地工业园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厂,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为打响“梅龙山”旅游产品知名度奠定了基础。
科技之风、网络之风劲吹,也吹向了曾经的贫困地区。将特色农产品、自家民宿、向导服务等“上网”,村民们致富的触角伸得更远。“淘宝店开张后,基本上每月有0多元收入。”梅龙村贫困户杨鹤明开起了淘宝店。一个个农村淘宝网服务站的建立,让更多网货顺利下乡的同时,也让农产品进城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大山里的产品为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