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马山埠八十六号,原有三间结构简陋的瓦屋(明代建筑大厅及天井均已废),这就是乾隆年间诗才卓越,誉满京师的布衣诗人黄景仁(仲则)“沉酣经籍、限液子史,咳唾珠玉”的书斋“两当轩”旧址。
如今,修葺一新的黄景仁故居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今常州市中心延陵西路北侧马山埠临街至神仙观弄35号)。现存有轿厅2间,楠木厅3间,花厅后屋及东西两侧厢房。西厢房即诗人的书斋“两当轩”,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挥毫题写两当轩匾额。
黄景仁(一)字汉铺,一字仲则,又字仲泽,别字西蠡,自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与同窗挚友洪亮吉为诗坛双璧并称“二俊”,与常州同乡孙渊如、洪亮吉、赵味辛齐名,世称“孙洪黄赵”,为毗陵七子之一。
黄景仁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也能写词。诗词外兼工翰墨书法,又工画善篆刻,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黄景仁的祖父黄大乐,担任过高淳县学训导。黄景仁就出生在高淳学署,所以小名高生。
黄景仁年方四岁,他父亲就去世了。七岁时,跟随祖父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诗情画意两相兼”的白云溪上游(今常州城区马山埠神仙观弄35号)。由于家境贫困,由他母亲屠氏教他读书识字。
黄景仁天资聪慧,又刻苦学习,所以幼年时代的成绩就远远超过一般儿童。据说,他八、九岁时就能作文,但他并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却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家藏有一些诗集,长期束之高阁,积满灰尘。一天,黄景仁拿下来观看,起初不大懂,渐渐有所领会,非常高兴,连声说:“这才是值得学习的好东西!”从此开始学做诗。尽管起初常受到别人讪笑,他却更加喜欢读诗,做诗,有时竟到了入迷的程度。
歙县汪启淑撰写的《鹿菲子小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轶事:黄景仁九岁时,到江阴参加考试,住在一座小楼上,到快要进场的时候,他还蒙被而卧,同去的考生催他赶快起身。他说:“我刚刚得到‘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两句,要做成一首诗,请勿要来打扰我。”
乾隆三十一年(年),黄景仁与洪亮吉结为同窗好友,开始专心写诗。同年,黄景仁在常州龙城书院,拜著名文学家邵齐焘为师。邵先生“矜其苦吟无师,且未学,循循诱之”,使他学业大有长进。邵齐焘在《劝学诗序》中称赞黄景仁是:“廊庙之瑚琏,庭阶之芝兰”。
但是没有多久,这位像慈父一般关怀着黄景仁的老先生却去世了,这使孤苦伶仃的黄景仁更加感到飘零无依,从此,开始了他的浪游天下的生活。他在他诗集《自叙》中说:“自邵先生卒,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
黄景仁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浪游中度过,他的许多著名诗作主要是在浪游中创作。青年时代,他曾经饱揽九华、涉足匡庐,泛舟彭蠡、游历洞庭。他年纪轻轻已游历许多名山大川。遇到大风雨,就闭目坐在山崖边,大树下,放牧的人见了,把他当作怪人。由于是亲身经历,使得他所作的咏古诗词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安徽是黄仲则幕府游历生活的起点,诗人有生三十五年,就有八年时光与安徽紧密相连。因此黄景仁诗中有着皖文化特色。名山大川的陶治,使黄景仁诗文更显隽逸,才思更为敏捷。
乾隆三十六年(年)春,黄景仁成为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幕宾。是年秋,参加省试。长子黄乙生出生。是年冬,到太平,拜访安徽学政朱筠,在朱筠的幕中校勘文章。乾隆三十七年(年),成为朱筠的幕宾,师从朱筠。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朱筠邀集幕中文人在当涂采石矶太白楼举行宴会。许多人在席间即兴挥毫,赋诗记录盛况。其中年纪最轻的要数二十岁的黄景仁,他穿着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阳的影下,不一会便写下几百字,令在场的客人都为之惊叹,纷纷放下笔,黄景仁一鸣惊人,因此名声大噪。当时,聚集在当涂考试的八府士子,都竞相模仿传抄“白袷少年”诗,使当涂“一日纸贵”,这就是有名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乾隆三十七年()冬,黄景仁坐轿从滁州到瓜州,轿夫是一老一壮。第二年再次经过这条路,只见那位壮年轿夫,问起老轿夫,才知道就是那次从瓜州归来,病死在途中了。诗人为之怆然赋诗说:“崎岖风雪里,送我渡江行。健语因贪醉,逢山每报名。遽看筋力尽,能免涕洟横。尔尚曾相识,前途酒共倾”。虽然他们是萍水相逢,诗人却对生活最底层的人充满了怜惜之情。
黄景仁尽管少年得志,初到京师,也是才华出众仕途平垣,但人生结局却是穷困潦倒。他曾写信给好友洪亮吉说:“人言长安居不易者,误也。”并要洪亮吉代他将家属送到京城,以便就近奉养。可是,好景不长,他的美好理想,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乾隆四十一年(),黄景仁应高宗南巡召试,取二等,得充武英殿书签官,替《四库全书》写书签。后来连续参加已亥()、庚子()两科考试,都未考中。虽说因写书签的功劳,得到一个“议叙主簿”,“赴部候铨”的空头小官,但全家人生活没有着落,债台高筑。这时候,诗人感到了“排进中年易,支持八口难”,他的《都门秋思》诗就在这贫困无计的时候问世。
据说这个名篇不仅在京城广泛传诵,而且迅速传到了陕西巡抚毕秋帆那里。毕秋帆读后非常欣赏,特别是那句“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诗,令毕秋帆徘徊半夜,随即赠予黄景仁银两,并约他到陕西畅游。黄景仁曾亲往西安,拜见毕秋帆。
对于他人的慷慨资助,只能救急,不能救穷,黄景仁依然处在“全家如一时叶,飘堕朔风前”的窘境之中,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创作劳动,严重摧残了诗人的健康。
乾隆四十八年()三月,黄景仁为债家所迫,抱病远离太行,出雁门,打算再到西安拜访毕秋帆,不料到了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就病重客死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公署中,终年只有三十五岁,友人洪亮吉为他服丧安葬,清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
此后不久,袁枚听到了黄景仁去世的消息,专门作了一首《哭黄仲则》的诗来悼念黄,在诗前,袁枚还写了一段小序:“仲则名景仁,常州秀才,工诗,七古绝似太白。流落不偶,年三十余,客死山西。”袁枚也夸奖黄景仁有着李太白的风度,他在诗中称:“叹息清才一代空,信来江夏丧黄童。多情真个损年少,好色有谁如《国风》?半树佛花香易散,九年仙曲韵难终。伤心珠玉三千首,留与人间唱《恼公》。”
纵观黄景仁短暂漂泊的一生,“心似莲子常含苦,愁如春蚕未断丝”,这种困苦抑郁,在他的诗歌中有较多的反映。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囊中无一钱”、“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些广为传颂的诗句,正是诗人客居京师,怀才不遇,尝尽了人间凄凉时的内心写照,他深感潜伏的忧患,怎能不把自己的哀伤、凄凉、幽怨,迷惘诉之于诗歌呢?黄景仁的这些感叹个人身世之作,感情相当缠绵,富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名句当时就不胫而走,至今脍炙人口。
黄景仁常从个人的贫病穷愁,联想到饥寒交迫的穷苦人,寒士。如他在《骤寒作》中,在描绘了万窍拉枯木,径寸堆酸霜的大寒流之后,深沉地慨叹说:“富人一岁独苦暑,窭人四时惟畏凉。....谁将形云变狐白,无声被遍茅檐客”,在《铺海》中又说:“我欲云门峰,化为并州刀,持登天都最高顶,乱剪白云铺絮袍。无声无响空中抛,被遍天下寒士无寒号。”
如果说这些诗是对窭民,寒士的同情的话,那年,他的《车中杂感》就是对所谓乾隆“盛世”的强烈讽刺,“何乃涂路间,雁户行成群。扶携杂老稚,负担兼瓶盆。奔号乞一钱,遮攀碍双轮。”诗人含着眼泪,用犀利的笔触,掀起了乾隆“盛世”的一角帷幕,勾画了一幅太平年代的“流民图”,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在暮春三月,紫花似锦的乾隆中叶,诗人敏感地唱出了“秋声”的作品,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国家强烈的忧患意识。
此外,还有《绮怀》十六首,也历来被有些人作为“哀愁”、“愁苦”的代表作,甚至还有人把这些诗同诗人的失恋纠缠起来,说《绮怀》“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的回忆,伤心的景象”,因而称他为“恋爱诗人”。其实,《绮怀》是和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风格相似的作品,它们不仅言情,也寄托着作者的愤慨。
黄景仁的诗,有各种不同的风姿,他既写作了不少如“哀狼明月,独雁啼霜”使人伤感的名作,而且留下了不少象胡笳战鼓,慷慨悲壮,令人振奋的篇章。试看:“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少年行》)“垂鞭信马未知还,古国鲜虞指顾间。此去云埋秦上谷,西行路出汉中山。....《定州道中》)情绪是何等激昂,再看:“当窗试与燃高烛,要看鱼龙唉影来”,“霜渊街头狂拓载,月明花底醉调筝”,感情又是何等奔放!他的有名的长篇《前观潮行》:“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潮头如折铁。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诗人将奔腾的激情,倾泻于澎湃的潮涌之中。
从黄景仁留下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雄浑的浩然之气,如《贫也乐》中的“一匹马,千金买,邯郸少年有声价,唱龙沙,拍胡笳,吾曹健儿,不听筝琵琶”;又如《满江红,题岳仲子鄂诸吟诗后》:“沉不尽,横冮铁;烧不断,临江壁。尽茫茫古意,乱填胸臆。十载雄名留幕府,兴酣如此方摇笔!把新诗点染旧江山,都生色。”
由此可见,黄景仁不是一个只会嗟贫叹苦的“哀愁诗人”,也不是一个沉醉于儿女之情的“恋爱诗人”。张子树在《诗人征略》中说:“时而金钟大铺;时而哀丝豪作;时而龙吟虎啸;时而雁唳猿啼”,这才是对黄景仁诗比较恰当和客观的评价。
黄景仁诗歌的特色,承袭了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创新,形成了“神韵义理,沈峻刻炼”的独特风格。
黄景仁在青年时代就曾到过湘潭,酹酒招魂吊屈原,作《浮湘赋》寄托敬意。后来又多次在诗中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在《耒阳杜子美墓》诗中说:“由来骚怨地,只合附灵均。”在《杂感》中又说:“芳红满江容我采,此生端合咐灵均。”尽管他的身世和经历与屈原截然不同,但是,他们不愿随俗沉浮的精神和品格是相通的。屈原回天无力,深感“众人皆静我独醒”,黄景仁生不逢展,有才难展,低叹:“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表现出诗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孤独感。
黄景仁对李白也十分敬仰,他在安徽当涂采石矶凭吊李白墓时,曾表示“我所师者非公谁,死当埋我兹山麓”。
翻开《两当轩全集》,可以发现有许多篇章如《太白楼和稚存》、《墙上蒿》、《长风沙行》等,都带着屈原、太白的瑰奇旷逸,在豪放的气势中杂以简洁华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难怪当时诗惊四座,众皆搁笔了。
乾隆二十九年()时,常州三千人参加童子试,十六岁的黄景仁就夺得冠军,受到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的器重。当时,许多人都来同这位崭露头角的头名秀才结交,黄景仁却不卑不亢。当他在朱筠处当暮宾时,尽管朱筠对他特别看重,但一旦当他与同事议事不融合,就会立即典当衣物雇上小船,飘然而去。当他在京师穷愁潦倒时,他除了和翁方纲,纪晓岚、温筼波等名土纳交之外,别的达官贵人呼召,均拒而不往。
诗人对趋炎附势之辈是冷若冰霜,白眼相向的,但对真诚相待的知心师友,却有火一般的热情。如他与洪亮吉的友情令世人赞叹,他对邵齐焘的关怀教育是感激万分,铭刻心头。
诗人对虚伪、庸俗的达官贵人落落难合,但对淳朴真诚的劳动人民却是情真意厚。他在给他老仆的一首赠别诗中说:“飘零应识主人心,杖尔锄园守故林。数载相随今离去,江湖从此断乡音。”态度亲切、谦和,没有半点主人的架势。
黄景仁的诗,最初由毕秋帆选入《吴会英才集》,词由王兰泉选入《词综》。后来又有多种专集刻本,有毕秋帆刻的《吴会英才集选本》,有翁方纲选,刘大观刻的《悔存诗钞》八卷本;有赵希璜选刻,郑炳文修的《两当轩诗钞》十六卷本,《悔存词钞》两卷本;有王昶刻的《湖海诗传》和《国朝词综选本》;有袁通刻的《三家词选》;有吴修未刻完,后由蒋光煦补足的《两当轩诗集》十六卷本;有许玉彬等刻的《两当轩诗集》十四卷本,《竹眠词》两卷本;还有黄景仁的孙子黄志述参校诸家刻本重刻的《两当轩全集》,其中包括古近体诗十六卷,补遗两卷,诗余三卷,遗文一卷,考异两卷,并附有各诗词集序跋以及年谱墓志铭等。黄景仁于诗歌之外,还擅长写骈体文,又工书法,绘画,旁通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
黄景仁的这些诗篇寂寞凄惨的内容和伤感缠绵的情调,也是旧中国广大穷苦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自然能引起和他身世相类似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中国现代文学家如郁达夫,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采石矶》便是以黄景仁为主人公,同时也是以黄景仁自比,郁达夫被同时代人视为“现代黄仲则”。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是瞿秋白年叙说自己愁闷心情时,引用的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句。他这样写道:“想起我与父亲远别,重逢的时节也不知道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景仁的名句来。”
秋白十六岁那年,他的母亲被贫困所迫而自杀,一家离散,东飘西零,当时的境况,“如万丈波涛中的破船”。秋白感到人间社会处处黑暗,觉得“人生的意义,昏昧极了。”这时的秋白,还在茫茫黑夜中摸索前进,还不知何处是黑暗的尽头。
后来,当他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时,他在一首书赠友人的旧体诗中,又一次提到黄仲则:“贻我七言句,秋气满豪端。芦花不解事,只作路旁看。我意斯文外,别有天地宽。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羊牧之:《我所知道的瞿秋白》)
诗人黄景仁虽未终天年,过早离世,但他给后人留下的大量优秀的诗、词、篆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宝贵的财富,是一株永不凋落的艺术奇葩。借用诗人凭吊李白的两句诗来缅怀我们的诗人:“有才如君不免死,我固知君死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