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章门穴zhngmeacuten
TUhjnbcbe - 2020/12/8 16:59:00

章门穴

1拼音

zhāngmén

2英文参考

ZhāngménLR13[中国针灸学词典]

zhāng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Liv1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LR1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章门汉语拼音Zhangmen罗马拼音Changmen美国英译名BroadDoor各国代号中国LR13日本13法国莫兰特氏F13富耶氏F13德国LE13英国liv13美国Li13

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LR13)[1]。出《脉经》。别名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属足厥阴肝经[1]。章门是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3]。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1]。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4章门穴的别名

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

5出处

《脉经》:脾部……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

6穴名解

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1]。

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犹云障碍也。门,禁要守护也。《广雅·释诂》:“门,守也。”《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注:“季肋,章门穴。”本穴既是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脏病取此穴治之,其效显明,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穴在腋中线,当第11浮肋游离端,穴处犹如平顶之山丘,正当古代章服启闭之处。[4]

7特异性

章门是脾的募穴[1][2][3]。

八会穴之脏会[1][2][3]。

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3]。

8所属部位

季肋[5]

9章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章门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2]。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3]。

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

章门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肌肉)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章门穴的取法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

仰卧位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止处是该穴。

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或在腋中线上肢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所止处取穴[6]。

章门穴的取法[1]

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7]。

11章门穴穴位解剖

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以上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对胸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社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穴位下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升结肠、小肠(右)、降结肠(左)。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8]。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8]。

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第十肋间动脉末支通过[3]。

12章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章门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1]。

章门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的功效。

章门穴为足厥阴脉与五脏之气盛会,为脏气出入之门户,是主治脏病之要穴,故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9]。

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健脾燥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和脾胃病变[9]。

章门穴有疏调肝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4]。

13章门穴主治病证

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章门穴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疸、脾痈等[1]。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8]。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痞块,肠鸣,泄泻;*疸,胁痛;腰脊痛[6]。

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1]。

章门穴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14刺灸法14.1刺法

一般斜刺0.5~0.8寸[8][1],

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6]。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3]。

注意:章门穴右侧为肝右叶前,左侧为脾下方,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

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6]。

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14.2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章门穴的配伍

章门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章门配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治腹胀[6]。

章门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章门配外关、阳陵泉、足临泣,治胸胁痛[6]。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章门配内关、足三里、太白,治呕吐[6]。

16特效按摩

腹痛、腹胀时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摩,一般持续3~5分钟,即可缓解[7]。

17文献摘要

《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疾,骨羸瘦,章门主之。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章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酸痛羸瘦。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医宗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18章门穴研究进展18.1治疗第11肋间综合征

取患侧章门。用5mL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取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咄和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混合。腧穴常规消*,直刺得气后抽吸无回血再缓慢注入药液,出针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并用胶布固定无菌干棉球2d以防感染。每周治疗1次,2周后统计疗效。共治疗50例,治愈4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6]

18.2治疗残胃排空延迟症

主穴选用膈俞、章门、上脘、足三里,腹胀甚者加气海,急性呕吐者加合谷、内关,虚寒者加艾灸,先泻邪后补正,留针30min,每5min行针一次。每日2次,20次为一疗程。耳穴压丸法:取胃、贲门、食道、交感、皮质下等穴,操作时用小胶布粘住王不留行,尽量选颗粒饱满的贴在耳穴敏感之处,每穴按压约3min,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治疗中还可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渗水洗胃等方法。共治疗7例,每次针刺期间,恶心、呕吐症状均在5min内减轻或消失。其中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6]

18.3治疗胃痛

以中脘和章门(双侧)为主。寒邪客胃型,加气海、命门;肝气犯胃型,加内关、期门;瘀血停滞型,加血海、膈俞;饮食停滞型,加足三里、然谷。以1.5~2.5寸毫针视患者身体胖瘦酌定针刺深度。瘦者可于主穴进针1寸左右,胖者可进针2寸左右,以得气为宜。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配穴可依病情行先泻后补法或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15~20min,每日针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69例,治愈39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4%。[6]

18.4治疗慢性胆囊炎

取章门、期门、日月、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太冲、肝俞、胆俞、膈俞,以上腧穴分2组2次治疗。章门、期门、日月取右侧,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合谷取双侧,仰卧位治疗。皮肤常规消*后,选用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行平补平泻法,待产生酸、麻、胀感后,留针30min,5min捻转一次。出针后再取俯卧位,取双侧肝俞、胆俞、膈俞,针刺方法同前,10次为一疗程。在针刺的同时服用下方:柴胡30g,郁金15g,木香5g,半夏15g,白芍20g,鸡内金50g,*芩15g,丹参25g,陈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饭前、晚饭后2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28例,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6]

18.5治疗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针刺用泻法或电针治疗,用疏密波,每日1~2次,每次持续20分钟至1小时,经治疗例,疗效较好。

18.6治疗肝脾肿大

针刺章门,治疗肝脾大,有不同程度缩小,常配肝俞、脾俞、期门。

18.7抗组织胺作用

电针家兔双侧章门、足三里,有减轻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减轻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为17.4%~51%,66.6%~75%,表明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19参考资料

^[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章门穴zhngmeacu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