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很幸运,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当了翰林供奉,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更令人羡慕的是,唐玄宗每次和杨贵妃游玩时,总要李白陪同,请李白作诗助兴,赐李白礼物。这对多少人而言,是梦寐以求的。
但,李白却不干了!他扔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走出帝王的宫阙,扬长而去。
好狂气!就是这狂气,让李白成为了“诗仙”,而没有沦落为帝王的“御用诗人”。这狂气,让无数士子有了傲骨、风骨。
壹
李白,年生于西域碎叶城。
李白相貌迥异于凡人,身有卓然之气。有位进士名叫魏万,慕李白之名,千里寻踪,终于见到了李白,称其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缊藉。”一副浪漫不羁的样子。久负盛名的老诗人贺知章初见李白,禁不住惊呼:“这哪里是人间之人啊,这不是天上下界的仙人吗!”
李白爱剑。很小的时候,他就练剑,练出了一身豪气、胆气、志气。他剑不离身,总是在腰间佩着剑,行走于街市上。一方山水,一方性格。西域,辽阔苍茫、豪壮狂放。它赋予了李白“任侠”的性格。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
啊,摇摇晃晃地在都市的大街上喝酒,一杯进肚,拔出剑来,就把迎面而来的人杀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何等霸气的剑客!这是李白吗?李白怎么还会杀人呢?
李白没有杀过人,剑上无血。诗言志,李白的“杀人”是胸中的义气,是义气的诗化。他腰间佩戴的是剑,心中奔腾的是诗。
与剑术相比,李白的骈文更显早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南朝文学家江淹曾经写过一篇《恨赋》,以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六人的身世为例,慨叹世事多艰,尽写“自古皆有死,目不饮恨而吞声”的无奈与悲凉。
涉世未深,尚不知愁滋味的李白竟然“临摹”了一篇《拟恨赋》,以汉高祖、楚霸王、荆轲、陈皇后、屈原、李斯六人的身世为例,发思古之幽情。读来让人惊讶: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
……
与天道兮共尽,莫不委骨而同归。(《拟恨赋》)
在晨阳中,登上高山,驻足远望,满目荒凉。杂乱的松树、楸树中,暴露着将士的白骨,蔓草覆盖了坟茔。人生一场,虚浮如梦,堪悲堪叹,这是天地造化,万古不易。怎能不让我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追思贤达,他们都是抱恨而亡的啊!
汉高祖刘邦,策马挥剑,逐鹿中原,渤海翻波,昆仑摇撼,横扫强敌,江山一统,*袍加身,登上高坛,威加四海,雄视八方,苍茫大地,舍我其谁!可惜一朝撒手人寰,也不过是天下人穿上白衣为他发丧而已。
西楚霸王项羽,与人争雄,气势如虹,可与日月争辉。然,纵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也终是四面楚歌,垓下大败。只落得帐中舞剑,虞姬垂泪,英雄肠断,乌骓马声声嘶鸣,不忍离去。霸王自刎,江水呜咽。
荆轲赴秦,只为刺杀秦之暴君,报恩燕太子,不惜头颅轻掷。易水河边,风为之哭,水为之寒。叹图穷匕首见,壮志未酬,身首两段。
陈皇后失宠,贬入长门宫,宫门紧闭,心灰意冷,身披锦衣,内心寒彻。春去秋来,落叶飘零,忍看桃李凋谢,恨汉武情断义绝。
屈原根植南国,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却遭小人诬陷,被楚王放逐,流浪浣湘。听江边的枫树呜咽,山上的猿猴哀鸣。终以汨罗江水洗却世之污浊,还自己皓白之躯。江水清澈埋忠骨,楚王昏庸究可哀。
李斯遭赵高谋害,身陷囹圄,神色黯然,当年意气今何在?被诛三族,子弟哭泣,*飞九天。屈打成招,即刻问斩。临刑前,他拉着次子的手,长叹:“我还想和你一起牵着*犬,走出上蔡东门,捕捉狡兔,可惜没有机会了!”
那远行的征夫呢?被迫从*,永别家乡。身在天涯,一怀愁绪,登高远眺,忽然,乌云蔽日,遮断望眼,禁不住归心似箭,浓眉紧蹙,痛彻脊骨,泪已尽,血在流。
那些官场中人呢?香车秀辇,往来穿梭,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到头来,也终不免星沉电灭般地死去,尸身腐烂,化作一堆白骨,变成飘游的**。多少荣华富贵,都成了过眼烟云。
桂花繁盛,明月泛辉,扶桑报晓,艳阳当空。美貌终会成为腐尸遭虫豸撕咬,戏场终会曲终人散。物事总有尽时,所有的人最终都一样,白骨一堆,这是天道,天道不可违。
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禁不住要发出疑问:“一个孩子,怎么能有如此的百年叹嗟?”
李白爱游历。司马迁游历,是用脚丈量历史。李白游历,是用脚书写诗行。
游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游荆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游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游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游幽州,“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游*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游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山水楼台、平野*沙,在李白的脚下都是诗。
然而,李白游历并不是为诗,他游的是“志”。因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所以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腰间佩着剑去远游,游的是豪气、剑气。
李白寓居山东瑕丘,这里离曲阜不远,是儒生的“产地”,每日都能见到“正宗”的儒生。这些儒生,脚上蹬着走远道的鞋,头上戴着方方正正的头巾,身上穿着宽大的衣服,慢慢腾腾地迈着四方步,还没走几步,就扇起了灰尘。
李白自幼学习儒学,来到此地,怀着崇拜的心情与儒生们交往。结果,他发现,跟这些儒生谈五经的时候,他们会摇头晃脑地“子曰子曰”个不停,而一旦问起治国安邦之策,便一脸懵懂。这样的儒生不就是个会发音的书本吗?对社会有什么用呢?难怪李斯不重用儒生,这样的儒生没有用啊!
当初刘邦建国,急需人才。叔孙通就去鲁地延揽儒生。没想到有几个儒生竟不肯“应聘”,理由是刘邦的朝仪“不合古”,有违古制。弄得叔孙通哭笑不得,讥讽他们迂腐之极,“不知时变”。李白心想,这样的儒生,还不如回家去种地呢!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赠何七判官昌浩》)
与其做皓首穷经的“济南生”(儒生的代名词),何不去金戈铁马,沙场建功呢?一辈子活在市井之中,岂能扬名?对“济南生”的不屑,自然催生了李白的济世之志。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
当年姜子牙在渭河垂钓,遇到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辅佐姬昌,开创周朝,使姬昌成了一代明君周文王。姜子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帝王师”。我若有姜子牙的渭水垂钓之幸,得到皇上赏识,被委以重任,不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吗?
李白的志向露出来了:做“帝王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是有等级之分的。能够像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汉朝的张良那样,当上宰相,辅佐君王,做“帝王师”,是最高等级的志向。李白之所以看不起“济南生”,就是因为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五经,没有经国济世的能力,做不了“帝王师”。李白自信有经天纬地之才,是能够做“帝王师”的。在他的心目中,孔圣人也不在话下: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氏御虚舟》)
下一步就要寻找通向帝王身边的门径了。
贰
通向仕途的门径是科举。但是,李白不走科举之路,因为他是天马行空的,是“谪仙人”,岂能走常人之路。他走的是举荐之路。他去找韩朝宗。
韩朝宗,荆州长史,人称“韩荆州”。韩朝宗喜欢发现人才、举贤任能,深得士子之心,社会上流传:“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去找韩荆州,不是要“一识韩荆州”,而是要让韩荆州“一识”李白。为此,他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他告诉韩荆州,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是有大志向的;
他告诉韩荆州,自己是文采斐然的,不信,“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他告诉韩荆州,自己“愿委身国士”,为国效力;
他告诉韩荆州,“人非尧舜,谁能尽善”,自己也是有不足之处的。
说完这些,他恳请韩荆州能举荐自己:“幸推下流,大开奖饰。”
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但不知为什么,韩荆州却未能“一识”李白。
李白只好另寻门径。
唐玄宗爱狩猎,每次狩猎都带着外国使臣。他是要用狩猎的勇猛来大扬国威,震慑四方。开元二十三年(年),唐玄宗又在郊外狩猎。李白听说后,便赶来写了《大猎赋》,托人呈给唐玄宗,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赋中贬汉代羽猎:“当时以为穷状极丽,迨今观之,何龌龊之甚也!”
赋中望玄宗:“大道匡君,示物周博。”
赋中赞玄宗:“惟开元廓海宇而运斗极兮,总六圣之光兮。”
赋中再赞玄宗:“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
时间与空间交织,自然与社会相融,李白吐纳乾坤,辞彩飞扬。
他在等唐玄宗的回音。
而唐玄宗专注于狩猎,把众多的献赋抛在一边。
李白有些灰心。韩荆州不予推荐,唐玄宗置之不理,前路何在呢?
走出长安,李白独自徘徊。
天低云厚,四野茫茫。李白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所向。心,杂乱而迷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当年怎么写出这样的诗句?真是少不更事啊!“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笑人家是济南生,可自己又如何呢?不做济南生,又能做什么呢?还想做什么“帝王师”呢,岂非痴人之梦!
一只孤雁从头顶掠过,“咕——咕——”地叫着,两只翅膀拍打着蓝天,越飞越高,直上九霄。李白的心,跟着大雁飞……
他忽然想到几年前,和渝州刺史李邕的相遇。那天,李邕与李白把盏之间,面露傲慢之色。李白随手以诗回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李邕听罢,哈哈大笑:“大鹏可直上九万里,你呢?比得了一只鸡吗?哈哈!”
唉,还想比翼大鹏,壮志冲天呢,现在连只鸡都不如,鸡还能扑腾两下翅膀呢。
不能止步。止步,就不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鸿鹄,而是逆风而退的燕雀了。岂不是让李邕看了笑话?
抬眼看,那只大雁已经破开云层,阳光从云罅里洒了出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抖落了身上的尘土,带好佩剑,整好衣冠,转回身,再次向长安进发了。
来到长安,安顿好了,李白去紫极宫转悠。一进宫,看到一群人拥着一位老者,一打听,老者竟是贺知章!此时的贺知章不仅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且是唐玄宗的近臣,德高言重。李白疾步上前,两手作揖,自报家门,诉说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并拿出自己写的《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贺知章边看边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吟罢,贺知章叫道:“好诗啊,好诗!”一把拉住李白的手,说:“走,跟我去见皇上!”
此时,唐玄宗闲下来,一份份地看着为他的狩猎而献上的诗文。当他看到《大猎赋》时,眼睛为之一亮,问手下:“李白是何人?”手下人说此人素有诗名,并呈上了李白的一些诗作。唐玄宗看着,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竟有这等奇才,便要见一下李白。
李白来了。
唐玄宗亲自在宫门口迎接,“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李白得此礼遇,当然高兴,酒喝得痛快,话说得畅快。
唐玄宗问以*事、国事、文事、史事,李白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酒喝完了,话说完了,唐玄宗给李白戴了一顶官帽:翰林供奉。
李白很高兴,自觉离做“帝王师”不远了。
叁
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职责是起草诏书,为皇上出谋划策,参与机要,具有实权;一种是翰林供奉,职责就是陪着皇帝游乐。
唐玄宗就是要李白陪着自己玩儿。每有宴会,或出去郊游时,唐玄宗都要李白陪同。兴之所至,唐玄宗就当场命题,要李白吟诗作赋,以为助兴。
用李白的傲世之才来娱乐,唐玄宗玩得太奢侈了,无异于暴殄天物。
李白忍耐着,等待着时机。他想总有一天,唐玄宗会让他参与*事的。李白深知能够得到“翰林供奉”这样一个职位,是多么不容易。因此,不能意气用事,不能因小失大。从翰林供奉到翰林学士只有一步之遥了,李白想在忍耐中完成从翰林供奉到翰林学士的“过渡”。
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行乐,一群宫女妖娆妩媚,舞姿翩翩。玄宗要李白作诗。
李白随口便道: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
这些宫女从小就来到宫里,发髻上插着山花,身穿绣着石竹图案的罗绮,常在皇上面前展现曼妙的舞姿,总是跟随皇上的车辇出入宫中。她们就怕哪一天歌舞完了,皇上把自己逐出宫,从此再也见不到皇上,化作彩云飞走了。
唐玄宗听罢,与杨贵妃对笑。杨贵妃笑道:“好诗好诗!”说罢,赐李白锦袍。
又一日,唐玄宗又和杨贵妃在宫内游玩,命李白作诗。
李白当即吟道:
柳色*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宫中行乐词》)
春天到了,杨柳吐蕊,色泽金*,梨花绽放,雪白芬芳。宫中的楼阁上,翡翠鸟在筑巢,殿前的池水中,鸳鸯在徜徉自喜。皇上从宫中选几个歌妓随驾出游,可谁是宫中最好的呢?当然是昭阳殿的赵飞燕了。
唐玄宗听罢,问杨贵妃:“此诗如何?”以汉代美女赵飞燕入诗,比拟杨贵妃,杨贵妃自然高兴,笑道:“不错不错!”又赐李白礼物。
回到家中,李白把玄宗所赐之物扔到一边。看着这些东西,他感到很不舒服。他写的不是他想写的,他得到的也不是他想得到的。
天宝二年,兴庆池的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赏花,李白随行。这当然又免不了让李白作诗。
李白接过笔砚,草书一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美人国色天香,若是在群玉山见不到的话,就只能在瑶台月下见到了。
唐玄宗边看边吟,觉得还不过瘾,说:“再写一首!”
李白拿起笔起来,又写一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其二》)
在杨贵妃面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只能靠浓妆艳抹来与之争艳。杨贵妃看后,很是得意,说道:“真是越写越好,可否再来一首?”
李白接着写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清平调·其三》)
杨贵妃之美,倾国倾城,玄宗笑着看不够。两人倚着沉香亭的栏杆,多少怅惘都被春风吹散。
唐玄宗和杨贵妃看罢,相对而笑,款步徐行,继续赏花。
李白望着他们的背影,停下脚步。
他不想跟着玄宗走了。
李白感到自己离“帝王师”越来越远了。他没想到,那个有“四方之志”的自己,竟成了陪人取乐的无聊文人,太耻辱了!
李白向唐玄宗递交了辞呈。
唐玄宗感到意外,约谈李白。
唐玄宗问:“你为什么要走呢?是朕怠慢你了吗?”
李白说:“你没有怠慢我,只是用错了我。”
唐玄宗说:“用错了你?你是诗人,我让你写诗,如何用错?”
李白说:“你让我写诗,可是我写的不是诗。”
唐玄宗说:“不是诗?不是诗是什么?”
李白说:“那不过是行乞之词。”
唐玄宗说:“你还是留在宫里吧,布衣之苦你是知道的。”
李白说:“再在这宫里呆下去,世上就没有李白了。”
唐玄宗没有听懂。他弄不懂宫里的李白和世上的李白有什么不同。
唐玄宗不再说什么,“赐金放还”。
放还,让蓝鲸重回大海;放还,让大鹏再上云天。
李白走出长安,回头一望,仰天大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纵马而去,身后留下一股*尘。
肆
李白回来了,又回到了宽厚的大地上。
山高水远,风轻云淡。
一路走,一路诗。
李白来到桃花潭,好友汪伦好酒相待。两人大醉,及至天明,汪伦仍不醒。李白悄悄起身,乘船离开。船到水中央,忽然听到岸上起了歌声,一看,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挥手,汪伦也在挥手。李白心中一热,轻声吟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宫里没有汪伦,李白写不出这样的诗很久了。
李白路遇身为侍御的韦*裳。韦*裳,谄媚之人,善逢迎巴结,他设宴招待李白,对李白的辞官很不理解,劝李白识时务,以保荣华富贵。李白不屑,以诗相告: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赠韦侍御*裳二首》)
三年的宫廷生活,使李白懂得了什么是桃李,什么是长松;什么是受屈,什么是君子。李白知道,韦*裳是不会听进去这些话的。这些话,是自己说给自己的。离开宫廷,李白完成了从“桃李”到“长松”、从受屈到君子的跨越,犹如凤凰涅槃,犹如浴火重生。
再往前走,李白来到了金陵,见到好友崔成甫。崔成甫原为监察御史,因事被贬至湘阴,心情郁闷。二人,一个辞官,一个遭贬,碰到一起,自有话说。
崔成甫说:
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
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赠李十二白》)
把李白比作太白星、酒仙人,崔成甫对李白尊崇有加。
李白答: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酬崔侍御》)
严陵就是严子陵,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请严子陵与其同游,严子陵不愿意做他的随从,隐姓埋名,归隐于富春山。
李白自比严陵,走出帝王宫阙,谦称自己并非太白星。
崔成甫在失意颓丧中,终于在金陵“捉”到了酒仙,找到了知音。
李白便开导崔成甫要想得开一些,要像雉一样活着,宁肯死在野草中,也不在*金笼里求生。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金笼下生。(《雉子斑》)
崔成甫的境遇是被迫的,李白的境遇是自找的。崔成甫心存块垒,李白乐得其所。
拾级而上,登上金陵凤凰台。
凭栏远眺,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千古风流奔涌心头。
只是,哪里见得到孙权的宫阙?
或许,远处那座破旧的楼台就是?
哪里看得到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或许,那个长满荒草的土丘就是?
而长安又在哪里呢?
心,又回到了长安。
愁,四方之志不得在长安伸展;
愁,歌舞升平中不知长安是否有路可走。
愁中有恨,愁中有忧。
恨的是人,忧的是国。
离开金陵,奔向*河。
一见*河,李白就激情澎湃:
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在人们的眼里,*河之水是在地上流的,谁见过*河之水天上来?
只有李白看见了。因为,他是仙,是诗仙。李白一身仙气,挽*河之水从天而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走出帝王的宫阙,世上有了李白。
年,李白死于当涂。死前,作《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振翅飞过四野八荒,飞到半空却因力不济而摧折了。它的精神可以激励万世,快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了,却被树枝挂住了左袖。后人得知这个消息,四处奔走相告,仲尼死了,有谁还能为我哭泣?
虽死,仍自比鲲鹏,不输仲尼。
推荐阅读
18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命咏叹调
绵延不绝传承千年的中国气脉
作者:任火著
定价:36元
ISBN:-7---7
出版日期:年7月
江水流芳屈原用草绳在身上绑满石头,对着白云舒卷的高远天空,对着鲜花盛开的平原旷野,长长地呼了一口气,纵身跳入江中……
浩然之气孟轲对那些“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要把学生教育成“大丈夫”,而不是“王”。那些“王”在他的心里,没有位置。
重于泰山《史记》,显现着司马迁重于泰山的生命。司马迁死了,不知死于何年,葬在何处。但《史记》不死,“史”气氤氲,飘忽千年。
纵情乱世阮籍的“大人先生”与世俗社会的君子做了彻底的切割。在“大人先生”看来,那些“君子”都是乱世的制造者,是活在社会裤裆里的虱子。
一曲绝响嵇康用铁锤吟哦。铁锤如笔,记录着他如潮的心绪,书写着炽热的诗行。
田园之乐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从桃花源出来,陶渊明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这不要紧,陶渊明不是要躯壳在桃花源,而是要心在桃花源。
天地一诗仙李白游历并不是为诗,他游的是“志”。李白腰间佩着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游的是豪气、剑气。
不平则鸣人生而有罪,叫“原罪”;人生而有毁,叫“原毁”。既是生而有之,便无须理会。韩愈掸掸身上的灰尘,正正衣冠,继续前行。
笑傲玄都观山之得名,在仙;水之得名,在龙;屋之得名,在德。刘禹锡,就是山中之仙,水中之龙,屋中之德。
忧乐天下范仲淹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革除弊*,开封府蔚然生变,市井有序,百官肃然,一派昌明景象。街市上流传一句话:“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心如顽石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指责之声随处可闻,大臣们控告王安石变法是“变祖宗法度”。“四面楚歌”中,王安石心如顽石,铿锵以对。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人们的冷眼,好友的规劝,苏轼摸着肚子,笑呵呵地说:“我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一怀愁绪洪波涌起,海天一色。千帆竞渡,浪高风急。纵不是男儿身,亦当作人杰啊!一个大浪把船儿高高托起,把李清照的心举向天空。
千年一悟圣人之道,何须他求,全在己心!王阳明找到了走向圣人的门径。
无古无今是此竹郑板桥的字,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郑板桥的画,秀叶疏花,傲骨嶙峋。因郑板桥的字画,洛阳纸贵,已然是扬州的文化骄傲。扬州不以瘦西湖名,而以板桥名。
冷眼功名笑儒生吴敬梓终日生活在贫穷之中,尝尽了贫穷的滋味,他懂得什么是贫穷。但是,他宁愿活在这种贫穷之中,而不愿享受那种富贵。
投湖一死不忍辱王国维穿着他的长袍马褂,讲他的《古史新证》,破译他的甲骨文,校勘他的《水经注》。他牢守着自己的文化堡垒。
上医医心鲁迅看着眼前的这堆发*的破书,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看到半夜,在字缝里忽然发现两个字:“吃人!”
END
本期编辑
陈丽英
图书编辑
高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