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罗江区新时代ldquo野火rdqu
TUhjnbcbe - 2021/3/22 4:06:00

以传承中华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

——清乾嘉四川文坛主盟李调元

赖安海

三、莫道地荒无人种,田在吾心未废耕乾隆四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李调元得吏部照,准予归田。次年三月二十一日,李调元别京中诸友,合家带上《函海》刻版及书籍五车由通州启程返川。四月二十九日,李调元抵达新绵州(乾隆三十四年清*府改罗江县为绵州本州,迁州治)醒园故居。归乡后,他在醒园办起戏班,“笑对青山曲未终”“自敲檀板课歌僮”“笑傲山水,潜心著述”。乾隆五十一年()春,李调元修先父石亭公(化楠)及先母罗太恭人墓成。冬,于醒园北南村坝祖遗旧屋造万卷楼五楹,藏先父官浙江时所购航于家的书籍数万卷,自己历年所购所抄书数万卷,按经、史、子、集分藏四十厨,内多宋椠,抄本尤夥,皆签记书名,有书目三十卷,名曰《西川李氏藏书簿》,总数当在十万卷以上。楼悬亲书楹联:“科第冠三巴,是祖父忠厚所贻,已经三世;书香留百代,愿子孙谨严封钥,不失一篇。”又作《西川李氏万卷楼藏书约》,立下万卷楼规。乾隆五十二年(),李调元打理醒园,著《醒园花谱》,撰文以蠢翁自况:“藏书万卷……性喜丝竹……又工乐府、小令。家有数僮,皆教之歌舞……身优伶之内,放荡山水之间,以读书自适。”时四川啯噜复起,邻醒园的夏家湾、廖家沟尤为渊薮,常于白天行窃醒园,李调元令家丁缚拿二贼送官府,三次致书知州严作明。严为罗江改州后第四任知州,见贼势大,令捕役击毙。四川乾隆早些时候平定金川叛乱,各县设*需局按粮派夫马,往往税一费十。李调元认为金川叛乱已平息多年,不应继续加派。严知州数次催李调元完项,并持《大清律例》相骇,又暗令里长宋士义弟兄于醒园盗去其率伶班出游、演戏所骑驴及衣被。李调元修书命长子李朝础至成都报四川总督李世杰,蒙批准,脚锁二宋至省。严恐事败露,五次至成都贿托审官未果,被参入大计革职。总督李世杰以金聘李调元为锦江书院掌教。李调元辞之,回州捐银千两修建城东纹江堤。因虑啯噜猖厥,前杖毙二贼,今粮赋事又足锁盗驴及衣被的里长宋氏兄弟入狱,唆使者严知州被革职,担心新建在醒园北李家湾祖父旧屋前的万卷楼安全,遂将祖屋扩充,掘池塘,筑园林,取名囦园,五十三年中秋后二日移居,醒园交与二弟谭元经管。不久谭元病逝,至是李调元有醒园、囦园及万卷楼。作《六不斋》说:“不为势撼、不为利诱、不为欲迷、不为境迁、不为邪惑、不为气摇。”又引《易经?解》:“雷雨作则百果草木皆甲圻”之义,书“无事而静,如太空晴云、舒卷自如;有时而动,如雷雨满盈、草木甲圻”(现存四川省博物馆)张挂于庭。意取“雷霆万钧之力及充沛的雨量使方圆千里之地的草木百果丰硕”之义,以坚传承中华文化,编刊《函海》、复兴蜀学,实现“天下共宝之”之初志。乾隆五十四年(),由吏部尚书调任四川总督的孙补山严令禁止收取平定金川加派的夫马差钱。新任绵州知州陆鼎仍强行摊派,令李调元充任里长督其乡邻上交。李不予理会。次年五月,四川总督孙补山调任两江总督。陆不知李调元为孙补山辛巳会试同年,令其当差城西万安驿前。六月初一,孙补山至新绵州城西万安驿,陆知州率一干官员及万民在此迎候。孙补山下轿,见故友李调元立于旁,径直向李调元走去,握手相询。李调元据实相告。孙补山对知州陆鼎怒道:“李调元身为大员,又现有职(乾隆允其复官)尚充编氓,令当里长出差钱当夫乎!”勒令陆鼎立即为李调元除去徭役。陆鼎唯唯听命,即令吏目蒋玉墀以知州轿舆灯火连夜送李调元回家。陆鼎遭孙补山训斥后一病不起,三日而卒。两任四川总督均对李调元进行关照,自是无地方官吏、啯噜对他滋扰。或骑驴、或坐小舆遍走成都、汉州、绵州、潼州、简州、资州、遂州、嘉州等府州各属县,访古问俗,谒杨雄、李白、三苏、升庵故里,游览风景名胜,登峨眉、青城诸山,广与蜀中名士、释道、商贩、布衣交往,搜集釆录西蜀乡土人文、自然地理资料;移植、搬演剧目,编写剧本,带领伶班逾州越县演出;建万卷楼刻坊,筑函海楼,增刻《函海》。至乾隆六十年(),先后著成《雨村诗话》(十六卷本)《新搜神记》《梓里旧闻》《蜀碑记补》《淡墨录》《童山诗集》《童山文集》,改编剧本《苦节传》《春秋配》《梅香亵》《花田错》四种,刊成《涵海》三十函本,单刊印行其父饮食笔记《醒园录》。李调元归居罗江后,凡入川乡试主考、名流多往访,索其著,谈诗论文,兼观醒园、品赏醒园宴席。醒园遂为川中士子景仰之地。乾隆五十八年(),主讲锦江书院的翰林姜尔常荐其代己,李调元回以诗:“况有笙歌蛙两部”“只宜林下任悠游”。甲寅四川主考、侍讲余秋室慕李调元“老前辈桑梓优游,提倡风雅,多著述”,托其婿、举人张玉溪相索,李调元赠新刊成的《函海》(三十函)一部。余秋室试毕回京过绵州欲拜访,时李调元出游未归,余秋室寄书云:“承惠《函海》……此书久播艺林,今得载已归,真不啻珍珠船矣。”抵京后,又有寄云:“老前辈与随园老人,正如华、岳二峰,遥遥相峙;风云变幻,两不可测。而老前辈好古阐幽,多刻前人遗佚,尤胜随园之仅刻家集矣。”四川学*吴树萱离任过罗江行馆亦寄书云:“我来看遍蜀山春,蜀山尽入先生手。”南京诗坛领?袁枚亦托人入川送己作并索李调元《函海》及所著书,寄信云:“醒园篇什随园句,兰臭同心更有谁。”道二人诗论之“心心相印”。嘉庆五年()二月,白莲教*攻至江油,绵州、成都震动,李调元避乱成都亲家杜庆乾宅。三月,白莲*攻至金山驿(旧绵州城)涪江东岸。四月初六曰,李调元万卷突遭火焚。其闻讯:“一恸几绝”。哭云:“烧书犹烧我。我存书不存”“如今内外空空如,休题贮书首西蜀。”作《哭书》诗:“不如竞烧我,留我待如何”“半生经手写,一旦遂心灰”“云绛楼成烬,天红瓦剩坯”“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遍告省中,和其诗者百余人。万卷楼起火时,看楼长工亲见从火光中跑出的纵火者为十年前足锁至省的宋士义兄弟及啯噜贼等五人,时李调元死敌永保之兄、四川总督勒保正于新绵州(罗江城)督战,自是不予理会,仅以李调元万卷楼焚为白莲教*所为奏报。知州刘慕陔为李调元友人赵翼外侄尚派衙役查视,放火贼逃,所幸函海楼尚存,《函海》刻版无虞。白莲教*自涪江北岸败退后,李调元至成都赶回,悲痛中只有重责守家的长子朝础,建书塚,葬万卷灰烬。“不使坟埋骨,偏教坟葬书。”九月三十日,刘知州至囦园看望李调元,送来其舅父赵翼信札。赵翼在信中问候老友,李调元回信告知万卷楼惨遭焚劫事,坚定地说:“莫道地荒无人种,田在余心未废耕。”自是顽强地挺了下来,著《续雨村诗话》4卷,增刻《童山诗集》至40卷。鉴于勒保奏复罗江县,迁州治回旧地,李调元将旧著《梓里旧闻》30卷中有关罗江县的部分抽出辑成《罗江县志》10卷,增刊《函海》至四十函,另刊《续函海》六函。嘉庆七年(),绵州州治迁回旧州(今绵阳市),罗江复县。九月初八日,《函海》最后一函《罗江县志》开雕。十一月初三日,小万卷楼落成。李调元在实现“与天下共宝之”的夙愿后终于不支。“著述留天壤,功名付太虚。”十二月初五生日,他写下《叹老》绝笔:“我愿人到老,求天变成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十二月二十一日(年1月14日)一代文星李调元陨落在罗纹江畔。(图片/陈涛摄)

四、此方文献溯丹铅,后二百年传齑臼

(一)逸闻趣事乾隆二十八年()春,李调元在京参加会试毕,上街闲逛,忽见一座翻修如新的府邸,大门上悬“四川会馆”四大字。门前停满了车、轿,官绅们进进出出。原来这是四川京师同乡会买下的一座残破府邸,刚经改建而成的四川会馆,惜大门缺一副大气的楹联。这天恰逢会馆新成,正在征联。李调元打听明白,信步走入。厅内众多川籍京官、士绅同来应征馆联并观瞻。会首请各京官、士子点评。直至上午开席,大门门柱仍缺少一副堪与它省会馆媲美的好楹联。李调元旁若无人,走向大厅书案,运笔濡墨,先成一联:“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众人惊绝。会首忙请写出下联。李调元移纸迅速挥就:“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才子佳人又到长安。”会首请题名。李调元另纸随题一诗:“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会首及众京官、士子反复推敲,方明白是一首“李调元也”藏头诗。众惊谔间,李调元已悄然离去。是科李调元会试第二,殿试二甲十一名,御试第五,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名噪京师。李调元一生充满传奇,逸闻趣事随着他的足迹流传长江南北。据年代全国开展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普查资料,有关他的民间故事流传地域不仅在四川、重庆,还包括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①。李调元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清乾隆末年朝鲜诗人李德懋所著《清脾录》、嘉庆元年()江南诗坛泰斗袁枚《续随园诗话》、嘉庆二十年《罗江县志》;年代《北京报》副刊37、39两期作为专号集中刊发李调元故事,其35、36、45、46期亦刊有李调元故事。年浙江绍兴民间出版了《李调元故事集》②。八十年代,四川省文化馆、德阳县*协(年罗江县并入德阳县,年复县)、山西出版社等分别出版了《李调元佳话》等专集。年前后,李调元民间故事先后收入德阳、绵阳、遂宁、宜宾等市和地区“三套集成”资料卷和《中国民间文学故事集成》(四川卷)。年至今,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李调元民间传说》专集、《巴蜀才子李调元》连环画,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调元趣对传奇》连环画,罗江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出版了《李调元川菜佳话》连环画,《龙门阵》杂志亦曾连续十二期刊载李调元故事。李调元民间传说类别之多、数量之大、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在我国历代文化名人的民间传说中少有与之媲美者。(二)主要成就及当代价值李调元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蜀学为己任。其成就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代诸名大家早有定评。性灵派大家袁枚:“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写海内宗。西蜀多才君第一,鸡林(朝鲜)合有绣图供”。”史学家、诗人赵翼:“著书满家,传播四海”。朝鲜著名诗人朴齐家:“绝似杨用修”(升庵)“闰集足堪古。”四川主考吴树萱:“江山风月作主人,诗名独占千古后”“此邦文献溯丹铅,后二百年传齑臼。”礼部尚书王懿修:“以西蜀之渊云,为南宫之冠冕。”进士宁湘维:“若论骚坛主,还应让使君。”翰林院庶吉士、锦江书院主讲姜尔常:“高居文坛作主盟。”诗人张玉溪:“升庵殁后雨村出。”《清史列传》:“所为文,天才横逸,不假修饰……蜀中著述之富,费密而后,厥推调元。”李调元倾其一生,历数十年编刊大型丛书《函海》计四十函种卷(嘉庆六年《函海》本),一至十函刻自晋至明蜀人所著未见书,十一至十六专刻杨升庵未见书,十七至二十四专刻各家未见书,二十五至四十附以己著;《续函海》6函,收书10种62卷。其所著达79种卷,遍及经、史、子、集四部③。在朴学上:“治经宗主郑氏”“发明郑学以勘定后来诸家之说。”在文学上,领?乾嘉四川诗坛、文坛:诗主“性情”“论诗曰:爽、响、朗”“立言先知有我,命意不必犹人。”《诗话》所评,面向全国乃至朝鲜,“所论及的诗人达千人以上”“凡一联片语之佳者尽加收录。”辑《全五代诗》卷,填补了我国此前无五代诗歌总集的空白。在民俗史上,是有清一代我国民俗学承先启后的集大成者,辑、撰民俗类著作10数种百余卷,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在戏曲(剧)理论上,辑《剧话》,著《曲话》,大肆张扬“古今一戏场”,指出戏曲的作用在于“入人心脾,发人深省”,有助于社会的教化“醇风美俗”;力于外来剧种与川腔结合,创作、改编,搬演剧目,自办伶班巡演川西各州县,为川剧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康体娱乐上。辑《弄谱》、撰《弄谱百咏并序》,集尧舜自清初宫廷、民间玩艺弄事,为我国五千年传统游艺体育专著。在烹饪上,整理其父遗著《醒园录》,刊行四川有史以来第一部食谱;发展“民以食为天”的儒家学说,提出“饮食无细故”先决理念;创立饮食“常珍”说,推动了川菜的形成与发展。当代著名学者屈守元评价说:“其有大功于文献(特别是蜀中文献)之存传,决无可非议之处也。调元之诗,时称才子,其与袁(枚)赵(翼)优劣,当付之后贤品论,其过于张问陶,则可断言。”④当代旅美学者邓长风说:“作为一位生活于乾隆盛世的文人,李调元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不仅《函海》,他的诗集、文集、词集今皆传世。他又是一位正统文学理论家、戏曲理论家、俗文学搜辑家、语言文字学家。他对于金石、骨董、书画也都有相当的造诣;至于通经史、谙科考……。’千古文章不尽才”⑤。近三十年来,特别是通过第一屇、第二屇“四川省李调元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学界对李调元成就及价值的研究与传承取得较大成果,进一步确立了“以其著作、思想与学说为主干,以其生平行事和民间传说的传播与演变、诸多衍生现象的产生和影响为分支,且自成体系的李调元文化”⑥。“李调元是在经宋元之交、明清之交长期战乱后人口锐减,巴蜀文化一蹶不振,文献图书极其匮乏的情况下,重振文苑蜀学雄风,整理传承乡邦文献,并在各方面为巴蜀文化增光添彩,对巴蜀文化复兴、重光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的关健人物。”⑦李调元所刊《函海》丛书及众多著述,极具文献、历史、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民俗等学科资料研究价值。其为学: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蜀学,天下共宝之为己任;其为官:“禀介节而含芳,抱清标而自矢。”不畏强权、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同情劳苦大众,更具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价值。(三)故里遗迹及纪念地醒园: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址在罗江城北7千米调元镇百花村象山,前绕泞水、后枕万松岭与云龙山相连。乾隆八年()邑进士李化楠建,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两次扩修;其子李调元乾隆三十五年、五十年两次增修,为乾嘉四川著名私家园林。嘉庆七年李调元逝世后醒园衰颓,道光年间在其堂弟、举人李本元的倡议下归入李氏族人宗祠,成李氏家族公产得已保存。民国初荒废,再数十年荡然无存。年文星镇(今调元镇)实施“以文兴镇”战略,据史料重建醒园于云龙山西灅水之滨文星场:依崖址造亭,临江筑阁,截溪流为池塘;觅故址所遗,集文物以窥旧;塑化楠、调元二公像以供瞻仰。园虽不大,但楼台掩映,远山近水与文星大桥浩然增辉,古风犹存。李氏宗祠遗址《敦本堂存赜》摩崖石刻: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龙山扁担湾,乾隆二十四年()建。年代初分于原佃户后渐被折改。原李化楠撰书于祠堂大门的“绍诗礼之传,用光俎豆;聚山川之秀,兆起人文”木楹联今存德阳市博物馆;大门石鼓、李调元侄朝凯中举“文魁”匾、宗祠《垂裕后昆》道光年间刻家规碑移于新建醒园。祠后石崖有咸丰十年()刻《李氏敦本堂存赜》,前为先祖李攀旺传,继为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等李氏20位科宦名录,后附名派歌序,宗祠、祖坟、醒园、族田界址等。年建石步道、砌围墙建亭轩加以保护。李调元曾祖父李攀旺、祖父李文彩墓:位罗江于城北10千米云龙山扁担弯。近李氏宗祠,背依云龙山,翘首笔架山,西临砚台池,北靠醒园万松岭(今已废)。旧有李攀旺神道碑、李文彩神道碑。观音岩: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罗江城北10千米泞水东岸石崖,明为罗江举人、循良吴白崖少时读书处,故名白石崖。乾隆六年()秋,雷雨交加,崖裂,观音石像出,次日隔江李化楠中举,次年连捷进士,众以为灵,遂名观音岩。乾隆三十四年()建庙,五十一年()李调元捐款为倡首重修,工竣作《重修观音岩大殿记》,诗云:“风雨号呼山为摇,普陀飞赐一灵石”“从此文运五家开,连翩三凤齐飞来。”观音岩名声遂大振,场镇兴焉。年,当地*府打造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变腐杇为神奇,重建。鹡鸰寺:李调元青少年时期读书处,德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观音岩北3千米金顶山西南侧支滨临泞水的一座小山上。李调元青少年时期遵父命四次住读寺中,每读必中。他在所著蜀中逸闻趣事集《井蛙杂记》中记载了住读鹡鸰寺期间与癫和尚仅有的交往,后果如癫和尚预言中进士入翰林。年,鹡鸰寺修复后正式对外开放。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罗江古城江东玉京山。唐建真明寺,宋易释为道改景乐宫。清乾隆五十年()李调元回乡后,常至此与景乐宫道官刘虚静敲棋、弹琴、吟诗。年改为调元公园,年筹建李调元纪念馆,次年开放。年6月李调元纪念馆浩然堂(雨村祠)成。年6月,历时六年于玉京山临江悬崖所建高21米,宽70米,以“罗江四李”(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为主体的“文峰函海”大型石刻雕像落成。年充实完善了馆陈。

(童昌信、高翔绘图/赖安海撰联)

综上,李调元为清代复兴四川文化的一面旗帜。整理出版李调元著述,加强李调元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工作,做好李调元故里遗迹的保护与维修,建设李调元故里文化旅游区,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四川文化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

①赵长松《让李调元传说走向世界》。《李调元研究》,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巴蜀书社年10月第1版。

②焦宝《民国报刊中的李调元资料述略》。《李调元研究二》,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1版。

③赖安海《试述函海的版本及其编者李调元著作总数》。《蜀学》第九辑,西华大学、四川省*府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巴蜀书社年4月第1版。

④屈守元《李调元学谱序》。《李调元学谱》,詹杭伦著,天地出版社年6月第1版

⑤赖安海《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现代教育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⑥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上海出版社年6月第1版。

⑦章玉钧《深化李调元研究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李调元研究》,四川省民俗学会编,巴蜀书社年10月等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江区新时代ldquo野火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