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太白河有个约定
作者:刘璐
四年前,第一次来到太白河,只来得及匆匆一瞥,没有时间走走转转,就在心里与自己约定:有时间一定要再来太白河看看,了解爸爸工作的地方。如今,机缘巧合,再一次踏上太白河的土地,我却即将在这里扎根工作,心里更是充满了期待。
带着满满的好奇,我开始探索太白河。走在街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面干净整洁、图文并茂的廉*文化墙。一路向前,看到建在河边的*金水市,不禁想等到夏季,约几个好友,选个靠窗的位置,听着潺潺的水声,一起吃饭聊天,是何等惬意自在。*金水市的对面就是太白金矿,里面进进出出穿着有“中国*金”字眼工作服的矿工,三五一群,灿烂一笑,精神抖擞,脸上充满了刚毅与坚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太白河的第一印象就是金矿,成堆成山的矿石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磨成碎末,工人在紧张沉重的工作中显得灰头土脸,或者更像路遥笔下铜城煤矿的的王世才、安锁子。
如今,来到太白河镇工作,我所看到的这一切却截然相反。虽已到冬日,却仍然可以看到路边一排排整齐的女贞、枇杷、棕榈、竹子等常绿树,清澈见底的河水静静地流淌。金矿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反而以“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八个字为宗旨,催生选矿工艺优化改造,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引进,绿色矿山建设正在持续突破发展。
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兴隆村,看到了正在扩建的冷水鱼池,成片的鱼池连在一起,一眼看不到边,还能看到眼前的鱼池里有鱼儿在自由欢快地游动,金鳟、虹鳟、鲟鱼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好不漂亮。心里不禁为太白河近几年的发展喝彩,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兴隆的冷水鱼,东青的林麝,已经成为太白河的又一名片。走近林麝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园区门口的公告牌,上面清晰地写着林麝产业今年各户的分红金额,惠及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进入园区,一间间整齐的圈舍整齐排布,还贴心地分隔出了林麝休息、嬉戏、放风的区域,可谓将生态养殖进行到底。林麝悠闲自在地生活在其中,同时产生的麝香也给村民带来了殷实的收入。
去过金色池塘几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白天,池塘碧波荡漾,小木船飘飘荡荡,还有丝丝白雪飘落,美不胜收。晚上,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给金色池塘戴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在金色池塘划船垂钓,放松身心后,还可以在鱼龙阁吃饭唱歌,便捷舒适。听同事说,夏天这里还会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有各种特色美食和水果,想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了。吃了几次太白河的米皮,就觉得格外好吃,对其他的美食更多了几分期待。
来到太白河是在冬季,已经看了太白河的几次雪景。雪花有时零零星星地点缀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上,时隐时现,好像在调皮地和你玩捉迷藏。雪花有时连成一片,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一层棉被,这时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总能在路边、桥上、窗户里看到打雪仗、堆雪人、踩脚印的孩子的身影。看过冬季的太白河,对春天生机勃勃的太白河,夏天凉爽闲适的太白河,秋天烟雨朦胧的太白河,充满了憧憬。走过四季的太白河,看遍太白河的特色产业,才能算真正走近太白河。
短短几周,我与太白河再遇,更多的了解来自文字,来自同事的描述,还有自己看到的一切,这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了解一方水土,要从了解一方人开始。工作中,有机会随同事走访了几户脱困户,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边急难。每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不变的是他们的热情与感恩。走到每家听到的第一句话都是:赶紧进去烤烤火,外面太冷了。这朴实的话语一下子让人的心里暖暖的。当问到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时,总有人回答现在的*策很好,以前都不敢想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真的很满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写照。走进一些群众家中,虽然有人患有长期慢性病,但依旧坚持自主创业,养猪、养鸡、开饭馆,绝不闲着,努力增收致富。正是这么一个个热情朴实、努力上进、懂得感恩的太白河人,才共同推动了太白河镇的蓬勃发展。
正如太白河镇工作计划提到的:“要把东青建成秦西南林麝之乡,把兴隆建成中国秦岭冷水鱼之乡”,这离不开每个太白河人的努力。如今,身为太白河镇的一份子,我为太白河镇的发展而自豪,更愿意把青春热血洒在太白河的每一片土地上,为太白河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刘璐,太白河镇人民*府干部,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往期作品: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图片除作者照片外,其他均来自网络。
主办单位:太白县作家协会
本期责任编辑:张江丽
欢迎您踊跃投稿!(有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