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内地平定之后,又击破了突厥*团,势力一度发展到了漠北,周边小国纷纷表示臣服。但西域的高昌国却“遏绝西域商贾”。太宗征“文泰(高昌国王)入朝,而称疾不至”。
对于高昌国的这种行为,唐太宗的决定是: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大总管讨之。
高昌国在如今的*吐鲁番一带,当时距离长安非常远。高昌王对其国人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乎?
高昌王显然是历史读得太少,汉武帝时李广利远征大宛,其距离更长,汉*能远征,唐*焉能不可?
当侯君集率领的唐*抵达碛口时,高昌王麴文泰便忧惧而亡了。继任的新王本想等待突厥援*,但是后者听闻唐*已至,早已远遁千里。在唐*的猛攻之下,高昌新王投降,此国遂灭。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年),高昌国灭,在其地设立了西州都护府;当年九月,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第二任都护为郭孝恪,自此唐朝开始经略西域。
安西都护府的这两任都护都是将*出身,治所正式建立后,由于所处地域与唐内陆相距甚远,因此长期只有数千兵力镇戍。
但初唐时期的府兵战斗力极强,郭孝恪所任都护时,时常以两三千人的兵力深入焉耆等地作战,却也屡战屡胜。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年),为进一步拓展西域。皇帝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契苾何力、郭孝恪为副大总管,征发铁勒、突厥等部十余万骑兵,进讨龟兹。
次年龟兹都城被攻下,唐*主力追歼残敌,郭孝恪负责留守,但因大意被该国国相那利引兵袭击而亡,郭孝恪成为了第一位战死的安西都护。
郭孝恪虽亡,但这次战争唐*大胜,不仅攻灭了龟兹,还擒杀了焉耆国王,逼服了于阗等国,威震西域。
安西都护府也迁到了龟兹城,同时唐*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地修城、驻*,安西四镇就此形成(后碎叶城代替焉耆)。
唐高宗显庆二年(年),苏定方平西突厥,安西都护府治所迁回高昌故地,次年又迁到龟兹,并升格为大都护府。龙朔元年(年),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蒙池、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是唐朝在西境的最大统治时期。
此时,安西四镇常驻的唐*兵额并不多,如有战事的话,则以安西四镇为据点,由内地派大*进剿。
但是随着吐蕃的崛起,西域迅速成为了唐蕃交战的一大战场。
唐高宗咸亨元年(年),吐蕃*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咸亨四年(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仪凤三年(年),又被吐蕃控制;仪凤四年(年),安西四镇再被唐将裴行俭收复。
唐睿宗垂拱三年(年),武则天收缩战线,以“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为由放弃安西四镇。
这一时期对西域争夺的基本特点是,唐*主力回撤后,吐蕃即袭占安西,唐*反攻则又将四镇夺回。但唐内地距西域甚远,大*反复往还,后勤压力和耗费很大,这也是武则天一度放弃安西的真实原因。
但西域被吐蕃控制后,其主力可全力攻击唐之陇右、河西,认识到西域重要性之后。武则天在长寿元年(年)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很快便又收复了安西四镇。
这次恢复安西四镇后,不再以少数*力卫戍,而是常驻3万精兵。
《旧唐书》载“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既征发内地精兵,远逾沙碛并资遣衣粮等,甚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请弃之,则天竟不许”。
可见在西域常驻数万大*耗资极大,朝中有人多有意见,但武则天坚持不在放弃安西。自此安西唐*由行*转为了镇*,其作为一支常驻的独立性*团开始登场了。
二:征战四方武则天时期是唐朝*制由府兵制向募兵制过渡的关键阶段。
当时唐前期的府兵制已经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是帝国*队仍以召集府兵为主力,而此时战争多在边远地区,府兵们往往在外征战多年而不得还,这跟唐前期的速战速决有很大不同。
安西设立常驻*镇后,最初的兵源依然是府兵,为了能让府兵安心在西域驻扎并作战。朝廷制定了轮戍的期限,同时还给镇兵大量赏赐和爵位。
如敦煌出土的文献上即显示:自神龙元年到景龙三年,每人酬勋四转,一位名叫张君义的沙州白丁,数年后已经是骁骑尉了。而同时受勋的人中,来自全国62个州郡地区,可见其征发之广泛。
为了适应边*常驻的形势需要,以一人整合数州资源御敌的情况出现了,边*招募职业兵长期戍卫的情况也出现了。前者后来发展成了节度使,后者则是替代府兵的募兵!
从这点来说,《长安十二时辰》中说张小敬是唐朝第一批募兵显然有些不确实。
就西域的形势而言,武则天长安二年(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达到抵制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
到唐玄宗开元初,设置碛西节度使,管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此后分设安西、北庭节度使。两个都护府前者有兵额2.4万人,后者有2万人。
开元年间,唐*普遍征用“长征健儿”为边防*,这些募兵可在驻地获得土地、房屋,甚至可以携家带口。由于是职业化*队,以边地为家的募兵往往战斗力更强,鲜有逃亡。
而节度使掌握当地**资源,可以为*队提供更好的待遇和装备,而且节度使对外作战自主性大,应对战事的反应速度也很快。
安西*完成了这种转变后,迅即以强大的战斗力登场了:
唐玄宗开元二年(年),吐蕃与大食古乌孙扶植傀儡*权阿了达为拔汗那国王,并击败了正牌国王遏波之,后者向安西都护府求救。时任安西都护府巡察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随后得到安西*指挥权,统率万余精兵长途进击。
安西*向西挺进上千里,一路攻克上百个据点,并在当年十一月攻克阿了达都城。此后,张孝嵩传檄诸国,大食、康居等八国莫敢与之争锋,安西*声威大震。
开元十三年(年),于阗王尉迟眺勾结突厥以及西域一些蕃国阴谋叛唐,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杜暹以安西兵先发制人,斩杀尉迟眺,并诛杀其*羽五十余人,而后另立于阗王。
开元二十七年(年),突骑施汗国内乱,唐玄宗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出北庭、安西*攻击。北庭唐*在索虏城击破吐火仙可汗*;安西唐*则偷袭怛罗斯城,击破了黑姓可汗尔微特勒。
经此一战,俘斩突骑施众数万人,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率众内附。第二年盖嘉运献俘长安,受到唐玄宗嘉奖,并被封为河西、陇右节度使。
这个盖嘉运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拒不救援张小敬所在第八团的那位唐*将*,之所以有这段描述是因为盖将*在河西、陇右任上对战吐蕃不力,使吐蕃*攻屠了廓州达化县,并攻陷了极为重要的石堡城。
而回到安西,此时的安西*已经全部实现了募兵化,*人中编制有*马匹,但由于唐*多带私马的缘故,唐*步兵也有马可乘,从而使得这支*队拥有极强的机动力。
此时,安西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等登上了历史舞台。
高仙芝,高丽人。初从河西*,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年二十馀即拜将*,与父同班秩。
在盖嘉运时期,高仙芝未得重用,但夫蒙灵察比较看重高仙芝,使其逐步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唐玄宗天宝六年(年),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一万安西*进讨小勃律(今克什米尔)。
我国著名边塞诗人岑参(《长安十二时辰》中程参的原型)当时就在安西*中,对高仙芝所部有“都护新出师,五月发*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天威临大荒”之描述。
安西*得令后潜行百余日,过疏勒,翻葱岭,越播密川,突然出现在了天险连云堡城下,城内敌*根本没想到唐*如此迅速,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使安西*取得“杀五千人,生擒千人,馀并走散,得马千馀匹,*资器械不可胜数”的战果。
攻下连云堡后,高仙芝留兵给不敢前进的边令诚留驻,自领主力跨过冰川,直抵小勃律王城,逼降了其国王。
此战,安西*远征上千里,在高海拔地区长途奔袭,以一万*力即夺天险,灭一国,实为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小勃律之战获胜后,高仙芝因功升至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李嗣业等安西名将均在此战中崭露头角。
天宝八年(年)吐火罗叶护上表称:朅师国王亲附吐蕃,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高仙芝发安西兵,在天宝九年(年)二月,抵达了朅师国,并将该国*队击败,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
此战之后,尝到了远程奔袭甜头的高仙芝对位于中亚的石国财富觊觎了起来,又在同年发兵石国。石国本对唐较为恭顺,但高仙芝假意约和,却令安西*突然袭击,俘获了石国国王,同时纵兵杀掠,“瑟瑟十馀斛,*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回*途中,安西*又袭击了突骑施,俘虏了其可汗,当地民众反抗后,高仙芝又对其进行镇压,以“破九国(昭武九姓)胡”表功。同年将俘获的朅师国王、石国国王、突骑施可汗等献俘长安,并得到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的封号。
高仙芝的行为使得中亚诸国倒向了大食国,甚至欲“共攻安西四镇”。得到情报的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
天宝十年(年),高仙芝率安西唐*主力及附属*队共计三万人主动进攻。
有文章称此次出征仅安西*就有三万人,加上附属*,高仙芝的总兵力为七万人,这是不太确实的。因为安西镇兵的编制只有2.4万人,除了留守部队外,出兵两万已经是极限了,新旧《唐书》记载的唐*人数也均为两万,《资治通鉴》为三万,明确提到了是“蕃、汉三万”。
唐*进至怛逻斯,并展开了围攻,大食则发兵救援。由于高仙芝之前在中亚的行为,使得诸国一度倒向了大食,大食*加上诸国*总兵力远在唐*之上,这次远征超过了高仙芝的预料。
尽管如此,唐*有组织及装备上的优势,以少对多,相持五日而不败。
关键时刻,附庸*中的葛逻禄人突然倒戈,唐*部署出现了漏洞,大食*趁机进攻,安西*终于支撑不住,兵败于怛逻斯。
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仍有数千人安全退回了安西。
有人认为是怛逻斯之败使得唐朝势力彻底退出了中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盛唐时期,唐朝对外征战失败的战例也有很多,但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关键点在于恢复力极强。
怛逻斯之败后不久,安西四镇即恢复了实力。如天宝十二年(年),继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即统领安西*出征大勃律,一战而定之;第二年封常清又率部大破播仙。
当时任判官的岑参作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首,我们可以感受下亲历者当时的安西*形象:
匈奴草*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金甲夜不脱,半夜*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就是怛逻斯之战后,安西唐*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中亚诸国在怛逻斯之战后仍然对唐非常恭顺,不断遣使朝贡;甚至于获胜了的大食不仅没有乘胜东进,反而也向唐遣使。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一种观点认为,怛逻斯之战中唐*展现的强大战斗力是令大食及中亚诸国态度转变的关键。
此战,大食及诸国联*以巨大的人数优势却只能与劳师远征的唐*战平,若非葛逻禄人的倒戈,最终输赢都未可知。而即便如此,联*都未能做到全歼唐*,反而是让其主要将领收拢残*,安然回师千里,复归安西。
如果这仗不是在怛逻斯打,而是在安西四镇,情况又当如何?
因此怛逻斯之战并未使得唐在中亚的影响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反倒一次败仗也能起到震慑诸国的效果。而高仙芝尽管失败,也并未受到责罚,回到长安后任右金吾卫大将*,随后还被加封密云郡公。
而唐朝在中亚及西域真正走下坡路,是几年后爆发的安史之乱所致的。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