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些原因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能长时间停留来看,看看大家的状态。
能凑近了看,而不是像旅游一样只是看看,并不能长时间驻留,也不能凑近了看本质。
因为我看过,对比老家的人,确会感觉老家的人太不开放了,而且会很奇怪,为什么他们就只是在家里,为什么他们没有大的愿望,为什么他们就是想的那么少,为什么不会对远方的事情产生向往。
最典型的一件事,大概就是他们老说方言,这就是一种家乡依赖,就永远走不出去。
再者,为什么他们眼光老放在身边的人,放在这一亩三分地。这是我觉得他们走不出去,走不远的一个重要视角吧。
其实没走出去之前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并不强烈,也并不那么明显。
只是觉得这件事不是这样,按常理来做,不该是这样。
我们不该就想好的东西嘛,这不就是该这样做嘛。
(这篇文章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说的太白,太具体。)
直到出去之后感受才强烈。
最近发现了,就是见识太短浅,格局小了。
这并不是说你去过哪里,也不是说你和谁说过话,而是一种长时间接触,不断交流融入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去天安门、去看凤凰台,并不能提升多少见识,但是改变朋友圈就可以做到。当你朋友圈有几波相差很大的人,你会发现,大家想的看的也完全不一样,语气状态也完全不一样。
更新朋友圈这件事,真是必须要干。
干大事有见识,而听说大事用处不大。
关键是多看,多交流,去不断的相处,不同阶层的人相差最大的可能真的就是思维。
回到家之后,尤其是觉得如此,有些人自己给自己设定了限制,有些人自己把天花板放到了头上。
今天听到和菜头老师说的实然和应然,更明白家乡的人为什么在家乡,而为什么不能走出去。
我们看到两个人做同一件事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本能的会从他们做这件事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动作入手,但是分析来分析去,总觉得他的行为都是神来之笔,自己不可能想到。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你们想的东西本身就不一样,怎么可能做出一样的动作。有的人见识过更多东西,他把其他领域的方法不知不觉的迁移到本领域,而有的人只是守着本能,后者可不是觉得前者的做法都是神来之笔嘛。
这就是见识的问题呀。
见识见识见识,太重要了!!!
当然,运气成分多还是努力多,我们不讨论这个,我也觉得没有讨论的意义,因为之前也已经讨论过多次了,再重复就是陈词滥调了。
多读书、一点点的换圈子、丰富社会经验,多些阅历,这就是方法。
尘星的小理想赞赏我,一元我都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