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世称“李翰林”。其实李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翰林学士”,而是“翰林供奉”。这两个职称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是职责、权力却大不相同。
什么是“翰林院”呢?
“翰林院”,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翰林学士
所谓的“翰林学士”,指在翰林学士院的一群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谋士。他们大都参与朝*,多出宰相等权高位重的国家栋梁,从翰林学士院出来的宰相被称为“内相”,是皇帝的近臣。唐代的张垍、白居易等曾担任翰林学士。
翰林供奉
那么李白是“翰林学士”吗?
明代王世贞告诉我们:“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登太白楼》)。由此可见,李白是“翰林供奉”,也称“翰林学士内供奉”。翰林学士内供奉就是皇帝身边的“顾问集团”,可以称为“顾问机构”。其实并没有这么高级,所谓“内供奉”实际上就是陪皇帝吃喝玩乐的、有突出技能的一群人。《新唐书·百官志》说“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又以为天子私人。”“内供奉”们一般被安置在内朝部分,方便伺候皇帝。要想成为“内供奉”,他们依靠的除了自己的才华,还有皇帝的宠爱和兴趣。所谓一技之长:如棋待诏(棋艺高超)、医药待诏(医术高明)、斗鸡供奉(斗鸡斗得好)......所以“李供奉”相当于一个文学待诏。皇帝把李白当做专门给自己写歌功颂德的诗词歌赋的文人,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经邦济世的*治人才。
李白受唐玄宗赏识
当时,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看到了李白的《蜀道难》等文章后,十分赏识李白的才华。“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唐代李阳冰《草堂集序》),这体现了唐玄宗对李白的赏识和重视,可谓是“天子呼来不上船”。
此后,出现了两大被人盛传的大事——“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我认为虚构夸张的成分还是挺大的,虽说当时的李白很有名气,但是让位高权重的人对李白低服做小,我认为还是不可能的。
“赐金放还”,遇杜甫
也许李白面对受赏识却不得重用的现实倍感忧伤与愤懑,整日用酒来麻痹自己,于是综合各种因素,四十四岁的李白被“赐金放还”了。短暂的辉煌已成过去,但是也因此遇见了自己的至交好友——“杜甫”,也算是一大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