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你拍摄的场景大面积为黑色时那么你要减少曝光,拍摄的场景大面积为白色时你要增加曝光。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场景大面积为白色还增加曝光,那拍出来的照片岂不是会过曝?画面大面积为黑色还减少曝光,那拍出来的照片岂不是会曝光不足?大家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对相机的理解不够。大家可以拿自己的相机拍摄纯黑或者纯白的物体,你会发现拍出来的照片是灰色的,这和相机的测光系统有关。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相机之所以能够拍摄物体,是因为物体本身会反射光线,相机的测光系统就是通过收集物体的反射光线,从而计算出曝光量的。而不同的物体其反射光线的能力不同,人眼对光线很敏感,能直接判断出画面是黑色还是白色。但是相机不行啊,相机是没办法判断出这个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的,所以就需要人为的给相机一个标准。
雪景不白,是因为白雪反射率高,相机测光系统依据18度灰原则,认为画面有过曝倾向,因此会自动降低曝光,让白雪变成“灰雪”:决白雪不白的方法,不是矫正白平衡,也不是调节感光度,而是使用曝光补偿增加0.5至1ev左右的曝光量。以上图为例,增加1ev曝光后,效果基本符合实际场景:无论尼康还是佳能,启用曝光补偿的方法都是按下曝光补偿按钮,配合波轮进行增减,只不过按钮位置不同而已。
雪景不白是相机执行测光算法造成的,不是白平衡不准造成的。即使使用白卡或灰卡矫正完毕,实际拍摄时一样可能拍成“灰雪”。白平衡矫正的主要应用场景是极端色温、复杂色彩或光线条件,这点要明白。
很多朋友都觉得:说那么多干啥,不如直接给我个具体参数实在。但由于画面中白雪所占比例会影响测光系统检测到的反射光强,因此不同场景甚至同一场景的不同构图都会影响最终的补偿量。我只能说,从经验出发,一般增加0.5-1左右即可。白平衡的作用是控制色温的,简单来说就是照片的冷暖色调,冷色偏蓝、暖色偏*。只有在使用自动白平衡时,色温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时候可以自定义。
拍雪景对白平衡的设置还是很讲究的,我们一般拍片都把白平衡设在自动控制上,但是拍雪景时自动调节就不太好,拍出来容易把雪的色调拍成暖色调,缺乏寒意,最好应该呈现出冷色调,稍微有点蓝调,当然不能太蓝,或者呈现白色调也很好,所以白平衡应该改成手动调整,这样比较准确,拍摄的时候还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整, 晴天拍摄,可以先设定K左右的色温试拍,然后观察拍摄效果,预计最终使用的色温值是在K~K之间的,基本上能够获得蓝调的雪景效果,如果想白一点可以高一点;阴天拍摄,色温值不太好确定,因为有时阴天的色温值会在K左右,有时会在K左右,那要获得蓝调的雪景,就没有太固定的值了,需多次进行尝试,最终选择合适的色温值拍摄。即最合适的色温参数要根据场景的不同而不同,千万不要盲目套
感光度是跟曝光和拍摄速度联系的,拍雪景如果光线好,感光度范围就是在50—之间。为什么经常拍出来的雪灰灰暗暗的,正确测光和正确曝光是拍摄雪景照片成败的关键。由于雪是白色,大片雪地会令相机的测光功能未够准确,在这时候就需要调教机身内的曝光值,以得到理想的画面。
如果你习惯用M档拍摄,那么就将曝光指针偏向+0.3--+1.0,拍雪景最好用M当,手动调整曝光更准确。最好不要用感光度来调节,因为感光度高了会影响画质,出现噪点。如果光线实在不足,可以适当提高感光度,或者上三脚架拍摄。这样不会影响画质。
拍摄的时候还是以自己心里的画面为准、有的人喜欢真实、有的人喜欢梦幻,数码片子后期调整就是了,当然你要是想拍出来原片就很好看,那么拍摄雪景普遍可以选择低iso白平衡把它调整到偏青蓝的位置,同时避免阳光直射的时候拍摄!这样的话原片拍出来都会感觉比较透一些的。
数码相机里面无论是哪种测光模式,相机都是通过对你准备拍摄的画面的明暗分布程度进行一个计算,然后根据该场景来指导数码相机的快门和光圈设置。当我们把相机对准一大片雪的时候,由于雪太白,太亮,根据测光里面的18度灰原理,相机会自作聪明地帮你把画面调的暗一些,目的是相机不希望你得到一张过度曝光的照片。
但相机根本不知道我们就是想要雪白的雪,而不是灰灰的,如果你注意到相机里面其实是有个曝光补偿的功能的,一般来讲我们在拍摄雪景的时候,如果希望的到雪是白色的雪,那么可以把曝光补偿提高2挡,目的是来修正相机的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