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周俊麒/文邵永义/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年,唐代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天宝元年(公元年)因友人吴筠之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唐玄宗度典令他填新词,后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迫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安史之乱时,入肃宗弟永王李磷幕僚,永王被杀,李白受到牵连,先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后责放夜部(今贵州桐梓县),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释,最后死于唐宝应元年当涂(今安徽当涂县)。初葬当涂龙山北麓,元和年间(公元-一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查访李白墓及其后人,其孙女二人已嫁农家,范氏感怆之余,于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依照李白遗愿迁葬于青山之南,并立(唐拾遗翰林学士李公薪墓碑)记叙李白生平成就及迁葬经过,给予李白一生极高评价,并感慨地写下了“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的诗句。
李白青少年时代,于唐开元七年(公元年),到开元十三年(公元年)曾在彭山县象耳山攻读,先后游历境内平羌三峡,登览峨眉山,唐开元十四年(公元’年)26岁时出蜀东去,留下了“峨眉山月歌”,登峨眉山等著名诗篇,开创了“夜来月下卧醒……”二十一字摩崖题刻,经历了“铁杵磨针”奋进求学的故事等千古奇迹,而今,李白离开乐山以后的一千二百多年岁月,市内仍留存大量太白遗址,传颂怀念诗人的民间故事,成为乐山古文化重要内容载人古今史册,他的深远影响,永远留在岷江流域和两岸人民心中……
李白读书台和“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其真实性很难说清楚,但这个曾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故事太有名了,影响太大了,于是,关于它的“特别价值”也在今天的乐山地区流传,成为一个地理文化的标识。
唐代诗人李白青少年时代读书的象耳山,在今彭山县江渎乡象耳村境内的象耳山中,象耳山离江口镇约7公里,那里山深林密,重峦叠翠。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景色秀丽是唐宋以来著名风景旅游胜地。
“铁杵磨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附近
彭山,古名隆山,据清熹荩《彭山县志》载,“唐先天元年(公元年),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取境内彭女山名,改为彭山县至今。”
李白在彭山象耳山中读书,最早见于宋祝穆《方与胜览》一书,至今山中仍留有李白读书台遗址。嘉庆《彭山县志》卷六有:“彭山县治北二十五里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云:“杨佑甫《彭山十事记》有……四日宝砚磨针二溪五日太白读书台,并刻李白石刻题诗”。
读书台前原有晚唐诗人杜光庭:“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记颂读书台石壁题诗。山下,有太白湖畔宋人题刻十七幅中第七幅:“篮舆来自石仓路,喜得悠人陪杖履。想是山灵泽旱苗,不关居士隋轩雨”等摩崖题记,讲述李白在山中读书的诗句,可见在公元至年间李白攻读于此,为考证诗仙李白在乐山的踪迹留下宝贵的史实文字。
由于历史变迁,风雨剥蚀人为破坏,李白读书台,摩崖题诗早已泯没山中。近年,彭山人民将二十一字摩崖题诗重刻于山下磨针溪旁石壁,年12月18日彭山县人民*府刻“李白读书台碑记,恢复遗址,以示对诗人的怀念。”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像“孙康映雪读书”、“孟母断机教子”、“铁杵磨针”的典故,鼓舞许多青少年勤奋攻读,其中“铁杵磨针”这一传说,就发生在彭山县象耳山中的磨针溪畔,据《四川通志》载:“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时其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作针耳,李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姓,傍有‘武氏岩’。”
这说的是—年间,李白在彭山象耳山读书时,因想外出遨游,辍学离开象耳山出走,到山下一溪旁,遇见一老妇举着一根铁杵在石上磨,老妇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能磨成针,使李白重返山中苦读。后人就将李白遇老妇磨针的溪流,改名磨针溪,并把老媪磨针的地方赠名武氏岩留刻铭记,成为一大奇迹,留在象耳山中。
平羌三峡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句意境优美、词句清朗的《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唐开元年间(公元年)25岁时,游历峨眉山,隐居青城之后,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出蜀时道经嘉州途中所作。
是时,李白从青城到成都,然后取道岷江水路,买船东下直达渝州。
李白当年写峨眉山月歌的地方,就是今天青神与乐山接壤的平羌三峡。
据王象之写《嘉定府龙游县记胜》一书中,引用杨天惠《水石墨记》说“李白之歌平羌,岑参之谣青衣,薛能之集江干,司空曙之赋凌云山,是皆模写物色之形容,以夸诩于世多矣,用李白之歌平羌冠于首”,王象之对李白诗有极高评价,可见其影响巨大。又王象之在他写的《与地记胜》中云:“成都路府喜府平羌镇有锦江禅寺,重云阁,太白亭,亭与峨眉相直,即太白题诗处,”
《图书集成,嘉定山川考》还说:“锦江山二名锦江山,在州北三十里,江水经其下,故名:山最高,乃李白题诗处,*山谷亭其上,四太白,今废。”对李白在平羌三峡经历和所作贡献的记载,使平羌三峡成为追忆李白的重要名胜。同时,它记述了宋代大诗人、书法家*庭坚对游览锦江禅寺,李白寓居读书处修建纪念亭,命名太白亭的史实,都作了史实记载。宋苏东坡在《送张嘉州》一诗中引用李白诗前两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后,感慨地写了“谪仙此词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的诗句。
赞美太白亭,怀念李白在平羌的生活,可见*庭坚建太白亭实为意义深远之举,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三个江峡紧密相连而得名。
所谓岷江三峡,位于乐山市中区和青神县交界地,离青神县城和古城嘉州相距各50华里。十里长峡,蜿蜒曲折,江流碧波似玉,宛如罗带,两岸山峦连绵起伏,苍翠欲滴。平羌三峡是古代从成都顺岷江而外出四川的水路通道,许多古代名人坐船过此,饱览平羌秀丽的景色,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离嘉州宿平羌》中写道:“淡烟疏雨平羌路,便恐从今梦入*”。
清代诗人赵熙在《板桥溪》诗中写道:“落日载偏舟,平羌碧玉流,小寒山入定,新绿竹呈秋,草园明双莺,桑园式一舟,未嫌孤客宿,彼美出乌尤”。
诗句描绘了平羌三峡艳丽秀雅、恬静妩媚的风姿。平羌三峡出口,有一著名小镇板桥溪,依山傍水,是个古老村镇,盛唐以来,就是进出三峡的驿口。
李白当年经过的古渡口
《乐山县志》载:当年李白出川东去乘舟过此曾夜宿清溪。由于峡口风光优美,景色迷人,历代诗人经过三峡时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在《宿清溪驿奉怀张员我十兄之绪》有诗曰,“漾舟千山内,日人泊枉渚,我生本飘飘,今夏在何许,石根青枫株,猿乌啸铸侣,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中夜怀友朋,乾坤此深阴,浩汤前后间,佳期赴荆楚。”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清溪的美丽自然风光和动物的偶尔出没,以及和友人夜晚相聚小酌时的快乐心情。
顺着平羌流过清溪镇,下行不远,就是高崖耸立的锦江山,又名铁帽山。
《乐山县志》卷二有一段记载:“锦江山板桥溪下流十里西岸”乃李白题诗处,说锦江山山巅有太白亭,亭今记,土人(当地人)呼其处为太白田。其碑石尚竖田中,字迹残缺不可识。*庭坚亲书:“影入平羌”于亭上。太白亭,城北三十里锦江山之巅《方与胜览》作锦江山之侧,或谓三峡山。概述了唐宋时期太白佳境的面貌。有李白题刻:“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如濯魄冰壶也”。
这一题诗石刻,是对平羌古道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乐山古代文化建设起到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因而在《一统志》、《全蜀艺文志》、《蜀水经》等一大批古籍中均有记载,可见它在古文化中的地位,影响之深远。
离板桥溪不远,就是下平羌峡,清代诗人赵熙有:
清代诗人张问陶《嘉定舟作》:“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喜爱汉嘉山万叠,一山奇处一停挠”的诗句,描写下平羌峡,两岸山岸刀砍斧削,山势险峻,江水碧波,风光秀丽的峡江景色,附近不远一巨石突兀立江边,就是“李白钓鱼台”。
相传,唐开元十四年(公元)年,诗人李白离成都出川,乘船过平羌三峡,见到江中风景如画,于是停舟流连终日,下船来到巨石上垂钓,为了纪念他,后人就把这块巨石称“李白钓鱼台”。经历了一千多年时光,“李白钓鱼台”巨石至今仍留在江岸,太白钓鱼的故事也一直流传民间。
岷江石矶也是当年李白咏诗之处
李白等历史名人为何青睐岷江?
平羌三峡这一自然景观,李白游览后留下了难忘记忆,以致李白在人生飘泊之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满怀毫情地写下了“樊山霜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横穿三峡流”的诗句。那么,李白、陆游等历史名人为何青睐乐山呢?
岷江流域具有三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是蜀王开明部族故地。秦灭蜀后实行郡县制,辖区分别属犍为郡和蜀群,到了唐代分别隶属嘉州和眉州,后经历史变迁现为眉山市和乐山市。
岷江的眉山——青神——乐山段是古代名胜汇粹地,战国秦孝文王时,蜀守李冰就在凌云山下开麻浩河,凿离堆,东汉时期境内青神、乐山建造有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东汉崖墓雕刻;晋代开青神中岩道场,青神人,16罗汉之第五罗汉诺讵那尊者在此修炼;唐代建造名冠于世界之最的乐山大佛石窟寺,以及起于汉唐盛于宋明清的名人题诗、题记等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名扬天下,风景名胜分布各地,构成特有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历代名人志士前来参观旅游任眩的名胜地;从唐代李白、杜甫到宋代苏东坡、*庭坚、陆游、范成大等一大批名人,先后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写下了不朽诗篇,创建了一大批文化古迹,为著名胜地的形成,建立了不朽功勋,取得了光照千秋的辉煌成果,其中唐代诗仙李白就是最突出的伟大诗人。
李白(年—年)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父李客举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生李白(据编集者时人李阳冰、魏颢说)。少年即显露才华,出入蜀中名山,师从梓州节士赵蕤,为益州长史苏頲赏识。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初曾供奉翰林,受唐玄宗礼遇,然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公元年)至洛阳,杜甫、高适从其游。安史乱中,怀着平乱报国的志愿,为永王李璘聘为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年7月,李白被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办公室评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